“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前夕,我去了趟久违的盘龙村,一路上,天总是阴阴沉沉,凉风不时夹着冷雨扑面袭来,冲刷我眼角不经意间冒出的泪珠。我想此行本不该有泪,抑或是怀念与兴奋之缘故吧。
盘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曾因农村危房改造“盘龙模式”而闻名全国,魏启祚老人作为该模式的主要缔造者也誉满三湘。当年我恰任县民政局长,主管该项工作,故与盘龙村和魏老结下了不解之缘。近些年因工作变迁,去盘龙的机会少了;但常闻盘龙发展之神速,让我萌生故地重游之念,尤其是想去祭拜和告慰魏老。
一踏入盘龙村界,一湾如月的碧水首先映入眼帘,被风吹皱闪耀着粼粼的波光,宛如一汪楚楚动人的明眸,含情脉脉地眺望归人;在水一方是“月亮小区”和那一字排开的月牙形“乡村别墅”,岚烟缕缕,桃浪层层,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一条露出新枝的林荫大道穿行于诸户门前,迎着春风,踏着花香,少者可以去运动操场追逐嬉戏,壮者可以去水榭亭台品茗闲赋,长者可以去健身区域甩腿扭腰……还有相邻不远的太阳小区、星星小区、上景庄园,也是水木清华,画意诗情;我仿佛走在水雾织成的梦境中,走在平平仄仄的韵律里,走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源……
乡亲们见我来了,纷纷走出家门,拥上来拉我叙旧,话题自然离不开魏老。魏老是盘龙的“常青树”,百姓的“定盘星”,致富的“引路人”。于是,我脑海浮现出一幕幕魏老生前的影像……
魏老生于乱世,家境贫寒,其父又不幸早亡,他从小就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并早早辍学,挑起家庭的重担。解放后在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他入了党,从生产队长、大队支书一直干到乡长、区委宣传委员、县民政局领导。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居何位,他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形象皆熠熠生辉。魏老理想信念坚定,且矢志不渝,他常说“是党拯救我于水火,给了我一切,我这一生就应该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盘龙村,他带领群众大兴水利,改造低产农田,实行多种经营,发展村办企业,修学校建礼堂。与群众一道起早摸黑、废寝忘食,让闭塞贫穷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全县的先进村,还被县委破格提拔为乡长……
魏老将自己对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集中体现在对党的领导人特别是对毛泽东主席的无限崇敬上。他读书不多,毛主席语录能倒背如流;他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培训,毛泽东思想和方法他能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他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收藏毛主席像章。特别是退休后,只要哪里出了新款毛主席像章,不管路途有多远,无论价格有多高,他都心念念地想把它“请”回来。每年的12月26日,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暴雪冰冻,魏老都坚持到韶山为毛主席祝寿,再去长沙、湘潭等地古玩市场收集毛主席像章。平时他最不喜欢上街逛商场,可一到古玩市场,就埋头扎进去,到收摊时也舍不得离开。50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他花光了自己的毕生积蓄,收藏瓷质、铜质、铝质等各类像章3万余枚,枚枚宛如跳动的脉搏、跃动的音符,在他开设的毛主席像章陈列室内闪闪发亮。他还在自家屋场前坪矗立了毛泽东铜像,被外界称之为“衡阳的‘韶山冲’”。早些年,曾有一位商贩开出不菲的价格,想一把买走魏老的毛主席像章。魏老未等商贩把话说完,就一口回绝,并义正言辞地说:“我收藏毛主席像章不是为了发财,我不会卖而且我的儿孙也不能卖!”他要把这份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恩之情,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魏老退休回乡后,本可以好好休息、颐养晚年。然而他看到村组道路泥泞不堪,村民的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拖不出去。魏老毅然又挑起了村组道路建设的重担,通过两年时间的艰辛努力,使全村12公里村组道路全部硬化,实现了“组组通”。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冰灾,压垮了该村数十户民房,魏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再次主动请缨挑起了灾后重建的重担。灾后重建并非易事,倒房户全都是困难户,要把房子建到一起,钱从哪里来?附属设施怎么办?谁来组织实施?经过魏老的深思熟虑,一套“新居共建、事务共管、资源共享、资金统筹”的工作模式诞生了,并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创造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镇村组织、业主负责”和“六助”“五统”“四定”“三不”的“盘龙模式”。如“政府救助、政策支助、部门帮助、银信扶助、贤达捐助、亲邻互助”的六助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建房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节省下来的10多万元养老钱拿了出来用于村民建房。于是一栋栋安居新房拔地而起,一张张愁眉苦脸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2012年底,年逾七旬的魏老累倒了,弥留之际,他还在挂念星星小区的扫尾工程。他让子女将自己葬在村头的半山腰上,说要继续看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看着那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看着他魂牵梦萦的新农村建设……
傍晚时分,我伫立望月亭旁,凝望着不远处虎形山上的那座丘坟和坟头低垂的纸花。“一亭明月如秋水,十里清辉似故人”的亭联勾起了唐朝崔颢先生《黄鹤楼》的那篇诗文,我低吟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吟着吟着,我竟然哽咽失声,一步一回首,三里二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