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太昊伏羲氏有一位大臣,人称赤面大耳,忠诚憨厚,颇为能干,是太昊的得力助手。于是太昊根据其赤面大耳的相貌特征,赐其郝骨氏(一作郝省氏、郝胥氏),即有面红耳大之意。郝骨氏推进了伏羲氏部族的文明进程和生产发展,受到了族人和部落的爱戴。
郝骨氏后裔历经远古、夏、商,代有贵族,并以郝骨为氏。至商汤时,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帝乙封侯,赐食邑于郝乡(今山西太原,一说在陕西周至县),其后子孙便以封地郝乡的“郝”为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云:“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乡,因以为氏。
又《古今姓氏书辩证》云:“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封于太原之乡,因以为氏。”
又《中国姓氏大辞典》引《元和姓纂》云:“郝氏出自郝骨氏。太昊之佐,裔孙有子期,殷帝乙时,封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二)古代少数民族有郝姓
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唐代南蛮有郝、扬、刘三姓,世为长,袭封王。”“又卢水郝奴,乘慕容氏既败之后称帝长安,姚苌攻降之。后燕有平北司马郝景,北燕有昌黎郝越。”
又《姓氏考略》云:“乌桓有郝姓。”乌桓,古代我国东北地区属东胡的部落名。
二、家族文化
(一)郡望
太原郡 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京兆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置,三国魏改置为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安陆郡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析江夏郡置,治所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
(二)堂号
晒书堂 出自东晋大臣桓温的南蛮参军郝隆。时每年七月七日,人们都要在阳光下晒衣服,郝隆却躺在院中晒肚皮。有人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说:“晒晒我肚子里的书啊!”郝隆的后裔因以为堂号,称“晒书堂”。
(三)名联鉴赏
人曝笼内物
我晒腹中书
此联为晋代参军郝隆事典。
尔雅疏义流芳远
春秋说略世泽长
该联是说清代户部主事郝懿行,嘉庆年间(1796—1820)进士,谦退廉洁,潜心著述。著有《尔雅疏义》《春秋说略》等。
三、名人小传
郝处俊(607—681),唐高宗朝宰相。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人。十岁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唐太宗贞观中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为甑山县公。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佐李勣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东西台三品,转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唐高宗上元元年(674),迁中书令。岁月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时高宗多病,欲逊位武后则天,郝处俊谏之不宜让位于武后。处俊自秉政以来,行为处事皆得大臣相拥,武后虽忌之,然郝处俊行为无瑕,不能加害。仪凤二年(677),加金紫光禄大夫,兼太子中庶子,并依旧政事,监修国史。四年拜侍中。开耀元年(681),郝处俊病卒,年75。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
郝定(?—1216),金末山东红祅军起义首领,郝姓历史上自行称帝第一人。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由于蒙古军队的不断侵袭,再加上南宋抗金活动愈演愈烈,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益都(今山东青州)杨安儿、潍坊李金、泰安刘二姐、泗水郝定等分别领导农民在山东发动了起义。起义军均身穿红袄为标志,故称红袄军。杨安儿、刘二姐失败后,其余部投奔了郝定,郝定起义军队伍日益壮大。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郝定率红袄军连续攻下泰安、兖州、滕州、单州四个州及莱芜、新泰十余县,起义军队伍壮大到十万余人。郝定遂建立政权,设置百官,称“大汉”皇帝,年号顺天。后由于红袄军内部鱼龙混杂,号令不一。四年(1216)金朝枢密副使仆散安贞率军镇压。郝定在泗水柘沟村被擒,被害于南京(今河南开封)。
郝经(1223—1275),元初学问大家,一代名儒。字伯常,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郝经家世业儒,饱览群书,著述颇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真观》等。在金末元初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郝经曾官至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副使。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后,遣郝经同南宋议和,授予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大使,出使南宋。郝经一踏入宋境,便被宰相贾似道秘密囚禁,从此郝经身陷囹圄达十六年之久。在狱中几经威逼,然郝经崇尚气节,始终不屈。直至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大臣、著名将领伯颜大军渡过长江,大举攻宋,南宋到了亡国边缘时,才把郝经送还。由于郝经在南宋受尽折磨,身体已极度虚弱。元至元十二年(1275)七月卒,年53。谥文忠。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
■胡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