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检衔接配合顺畅 互相制约行之有效
去年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后的第一年。经过一年的时间,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衔接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监检衔接配合顺畅,互相制约行之有效’。”王松苗告诉记者。
“最高检会同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了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工作衔接办法、证据收集审查基本要求,确立严格的办案规范。对一些重大、疑难的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提前介入调查,围绕证据‘充分、确凿、合法’提出建议。”王松苗说,去年检察机关受理各级监察委员会移送职务犯罪16092人,审查后已起诉9802人。
公益诉讼检察的制度优势
充分显现
201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正式建立公益诉讼检察制度。
王松苗说,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的一项新职能。一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民事公益诉讼4393件、行政公益诉讼10.9万件。到去年11月底,100%的县级检察院办理了公益诉讼案件,实现全覆盖。
一年来,公益诉讼检察的制度优势充分显现。
王松苗告诉记者,检察机关通过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湿地、林地、草原211万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2000万吨;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40万公斤,督促查处、回收假药和走私药品9606公斤;督促追收国有财产257亿元;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0亿元。
对涉黑涉恶犯罪
从严从快批捕起诉
王松苗说,在扫黑除恶这项工作中,检察机关对群众深恶痛绝的涉黑涉恶犯罪从严从快批捕起诉。去年,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黑犯罪嫌疑人11183人、起诉10361人,批准逮捕涉恶犯罪嫌疑人62202人、起诉50827人。
王松苗表示,有“黑”往往就有“伞”,扫黑首先要除“伞”。“严肃追查‘保护伞’也是检察机关一直在做的。”据悉,去年检察机关共起诉黑恶势力犯罪背后的“保护伞”350人。可以说,检察环节一直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扫黑扩大化、办案下指标问题。
正当防卫是法律鼓励
和保护的合法行为
王松苗说,长期以来,受执法理念和执法环境等因素影响,各地对正当防卫尺度把握不够统一,立法设计的初衷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实现,刑法第20条大部分时间处于“沉睡”状态。
“赵宇案,检察机关纠正‘相对不起诉’,作出‘绝对不起诉’处理。一个‘不起诉’替代另一个‘不起诉’,向公众传递了‘见义勇为不是犯罪’的明确信号。”王松苗告诉记者。
在谈及河北涞源反杀案时,王松苗也表示,检察机关不仅严把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适用法律关,让正当防卫“挺直腰杆”,还确立了对公民住宅的特殊护。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正对邪’,是法律鼓励和保护的合法行为。”王松苗说,对于正当防卫权的保护,不仅可以有效震慑不法侵害人甚至潜在犯罪人,而且可以鼓励人民群众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该出手时就出手”。
最高检向教育部
发出第一号检察建议
近年来,性侵、拐卖、虐待、伤害未成年人犯罪持续多发,去年起诉50705人,同比上升6.8%。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是一项未来工程,我们举全国检察机关之力保护‘祖国的花朵’,在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王松苗说。
以最高检抗诉的齐某强奸、猥亵儿童案为例,王松苗说,齐某从有期徒刑十年被改判无期徒刑后,最高检还认真分析此类案件中反映的问题,向教育部发出建院以来第一号检察建议,同时请各省级检察院结合实际撰写检察建议,送给主管副省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并附送最高检的检察建议,共同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此外,在内设机构改革中,最高检和各省级检察院均专设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系统做好司法办案、犯罪预防、权益维护工作。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