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 出重拳、不手软
在回答人民法院如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提问时,陈志远表示,各级法院会同有关单位联合发布通告、制定意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陈志远介绍,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恶势力犯罪,人民法院坚持出重拳、下重手、“零容忍”,依法审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5400多件29000多人。坚持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相结合,严惩欺压残害群众的“村霸”“市霸”,严惩黑恶势力“保护伞”。
对腐败分子
坚决一追到底
“人民法院坚持‘打虎拍蝇’不停歇。”陈志远说。
2018年,全国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8万件3.3万人,其中被告人原为省部级以上干部的18人,原为厅局级的339人。
同时,人民法院还进一步加大对外逃人员惩处力度。“报告中提到对‘红通33号’黄艳兰没收违法所得一案。这是我国法院首次对逃到美国的腐败分子裁定没收违法所得,彰显了党中央坚决依法惩治腐败、对外逃腐败分子及赃款赃物一追到底的坚强决心。”陈志远说。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
让群众更有安全感
“2018年,人民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19万余件,判处罪犯142万余人。”陈志远介绍。
针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和老百姓非常关心的“菜篮子”“药瓶子”安全问题,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刑罚威慑功能。同时,依法严惩疫苗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针对不断出现的“套路贷”诈骗犯罪、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诈骗犯罪及“医闹”“车闹”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备忘录、出台意见,对犯罪分子做到精准打击、从严惩处。
让企业家
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陈志远说,报告中的这句话非常鲜明地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鲜明态度。
陈志远介绍,人民法院加大涉产权刑事申诉案件清理力度,坚决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
人民有所呼
司法必有应
“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人民呼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陈志远说。
他说,为方便群众打官司,推行网上立案、自助立案等便民服务,一些省区市法院优化跨域立案服务,当事人在本地就可以起诉外地当事人。推广车载法庭、背包法庭的做法,把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
为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持续推进司法公开,出台深化司法公开31条举措,加强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建设,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庭审公开网、裁判文书网,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捍卫英烈荣光
弘扬社会正气
“人民法院在制定司法解释、审判执行案件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志远说,特别是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实施后,依法审理涉及叶挺烈士、方志敏烈士名誉权案,旗帜鲜明保护英烈名誉和荣誉。
他说,人民法院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审理的“狼牙山五壮士”系列案件、“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等审判经验,进一步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切实解决“救不救”“扶不扶”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妥善审理涉及正当防卫、见义勇为等案件,依法支持公民通过正当防卫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
“基本解决执行难”
如期实现
“执行难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经过三年的全力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陈志远说。
陈志远表示,针对查人找物难题,建立了网络查控系统,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实现对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各类财产信息“一网打尽”。
针对财产变现难题,全面实行网络司法拍卖,拍卖成交率、溢价率成倍增长,拍卖成本明显下降,有效祛除了拍卖环节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空间,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针对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问题,会同国家发改委等60家单位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建设,采取150项惩戒措施,让“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很多被执行人迫于压力,主动履行了义务。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