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锦鲤抽奖”套路多
套路一:
链接无法查看,未能如期抽奖
并非所有“锦鲤抽奖”都能出现“锦鲤”。有的组织者精心准备了奖品,但是抽奖活动的链接却被提示打不开了,没能如期抽奖。北京某大学学生会的李冰所在的学生会微信公众号,最近发布了一个“锦鲤抽奖”的活动,但是在发布后第三天,这篇文章就显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了。李冰告诉记者,文章打不开后,他们试图联系参与的人发布道歉声明,并承诺奖品是真的,但是由于网页已打不开,抽奖已然无法进行,加之大批粉丝的流失,最后抽奖活动只能不了了之。
有的组织者根本没有准备礼品,活动只是为了增加粉丝量。据报道,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李睿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他参与了一个许多同学都在转发的某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抽奖活动。然而,让李睿意想不到的是在他转发的第二天,链接显示:“此账号已被屏蔽、内容无法查看”。甚至在之后连这个公众号都无法找到,这个抽奖活动也就不了了之了。
套路二:
虚假丰厚奖品,骗取个人信息
据人民网此前报道,自支付宝的“寻找锦鲤”火后,“全国各地都在搞锦鲤”话题也登上了热搜。其中杭州“最强锦鲤”火了,但它是真的吗?
近日,一则吃货大奖清单在朋友圈热传,这篇公众号文章写着“寻找杭州锦鲤,100家霸王餐免费送”,还列出了长长的清单。可是有网友按照清单找到部分商家求证时,有些商家表示没有接到这个活动的邀约,还有的商家表示“今天来问我们要奖品,并没有同意。”
此后该平台却声称“活动中所涉及的产品支出均由本公司提供,与部分商家无关”。律师表示,公众号平台最初发布文案中明确指明是“联合100家商铺”,故商家此前的文案涉嫌虚假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
“锦鲤抽奖”活动没成为“锦鲤”或许没什么,但如果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套取就麻烦了。有微博用户称转发“锦鲤抽奖”活动,填写了手机号,随后就接到了各种推销电话。还有一名微博用户表示自己参加的抽奖活动中奖后被要求不停地加QQ号和通过某网站完善个人信息,该用户提高了警惕,没有完善个人信息,并私信发起者,但并没有得到回复,之后再去寻找发起者,发现其已经被封号。
套路三:
利用“假锦鲤”,进行电信诈骗
在媒体商家蹭“锦鲤”热度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锦鲤”。支付宝官方也发出了声明,提示广大网民不要受骗。
支付宝微信公众号消息称,“近期,有个别不法分子利用‘假锦鲤’进行电信诈骗,警察提醒朋友们,收到一些所谓‘您已成为中国锦鲤’的信息或链接,不轻信,不汇款,不下载不明软件,不点击陌生链接,不输入个人信息。做到这些,受骗率将大大降低。”
套路四:
冒充官方账号,借假活动吸粉
“锦鲤”假借高校名义,开展活动。据人民网此前报道,微信公众号“武大校友圈”发布文章称只要公众号回复“1”就能参与抽奖,奖品除了12500元现金和顶配iPhone XS之外,还有某婚恋APP的终身VIP会员。除了武汉大学,还有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出现这种“锦鲤”活动。
武汉大学校友会辟谣,官方发布声明称,经核实,在微信群中广泛传播的“武大校友圈”与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均无关联。该公众号系个人公众号,所谓“武大锦鲤”等相关内容均为某商家促销活动。敬请各位校友知悉并相互提醒。随后华科校友会和南大校友会也发布声明称,朋友圈中的“锦鲤”活动并非官方举办。
B商家这些套路涉嫌违法
律师表示,锦鲤抽奖结果公正性存疑,一般来说,如果经过公证部门公证的有奖销售,其公平性能得到保证。抽奖如果是真实合法的,那么在这过程中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是合法的。如果有奖销售是虚假的,那么就涉嫌恶意收集公民个人信息。
此外,律师称,商家未能如期抽奖、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失当的,部分行为存在违规现象,甚至有部分行为已经涉嫌刑事犯罪。例如,商家如果通过“锦鲤”中奖等借口要求“中奖者”支付邮费或其他明目费用达到一定金额的,就会涉嫌诈骗。
C如何防范“锦鲤”套路?
抽奖活动渐渐成为商家的一种常见营销手段,应该如何辨别抽奖活动的真假,防止“被套路”呢?
律师介绍,首先,消费者应尽量到正规的网络购物平台购物,并仔细检查网站网址,预防“钓鱼网站”;其次,不要轻信任何中奖信息,在支付前应当谨慎核对支付信息以确保支付安全,若遭遇不明的支付请求立即报警。另外,在收到中奖信息后谨慎核对中奖情况,有必要时可与官方人员进行确认;最后,消费者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在网络中透露个人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等关键信息,谨慎填写个人信息及银行账户信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还要注意的是,谨慎添加不明身份的好友,不要贪图小便宜,避免在网上或街头参加一些需要填写真实身份、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的抽奖、竞猜、促销送礼品等活动。
在遭遇套路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以何种方式维权呢?律师支招,首先,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立即删除相关的个人信息或采取其他方式予以制止;其次,个人在遭遇套路后可向消协、市场监管、互联网相关管理机关进行投诉,若涉嫌犯罪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最后,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个人遭受了损失,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对方进行民事赔偿。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