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警方捣毁一个制造、销售“微整形”假产品和无注册证医疗器械的犯罪网络,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
朋友圈卖微整形假药 牵出数亿元大案
今年2月,浙江海宁警方在网络巡查中发现,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非法销售肉毒素、麻膏、玻尿酸等微整形产品。警方将目标指向了暂住在海宁市的一安徽籍女子马某荣,她长期通过微信等方式销售微整形产品,警方还在她背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销售网络。
民警通过侦查发现,她的销售网络,下家实际上遍布全国各地,产品也相当多,包含了传统的肉毒素、玻尿酸等等一些医美产品,销售金额也相当之大。
但当警方前往马某荣住处检查时,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微整形的药品或医疗器械。
随后,浙江嘉兴、海宁两级警方成立联合专案组,以马某荣为突破口,顺藤摸瓜开展侦查工作,并最终摸清了马某荣及其供货商杨某、曾某镇的团伙组织架构。马某荣只是中间商,不直接接触产品。
今年4月,民警先后分赴江西、安徽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马某荣、郑某彤等8人,查获各类微整形假药3100余盒,无注册证医疗器械25000余盒。
经过进一步侦查,今年7月底,专案组一举捣毁了制假的生产窝点、囤货仓库,当场缴获大量假药、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料。截至目前,警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
假产品无保障 微整形变“危”整形
期间,警方先后抓获国内顶级代理商吴某、杨某等5人。据嫌疑人交代,大部分假药及无证医疗器械产品均为境外供货,并通过国际物流非法走私进来。
在查获的药品中,麻膏引起了民警的注意。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一罐麻膏的进货价仅为30元到50元,远低于市场价格。浙江海宁市公安局民警黄建中表示,经过相关部门的进一步鉴定发现,该麻药产品是粗糙的仿制品。可以判定,有地下工厂的存在。犯罪嫌疑人只交代了所有的货是通过一个微信号与上家联系,对方通过邮寄的方式,把相关物品进行邮递。
在查获的各种微整形假产品中,警方发现,有些产品是从境外非法走私而来,有些则是通过地下黑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根本无法保障,潜在危害性很大。
浙江海宁市公安局民警马世超介绍,他们还查到了肉毒素,学名叫A型肉毒杆菌毒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瘦脸针。它的来源不明,而且标识都是韩文或者是英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未经批准,生产进口的,一律按照假药处理。
而民警所查到的麻膏,是犯罪嫌疑人周某华等人组织人员在国内生产的、仿制国外的仿制品,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微整手术前,涂抹在皮肤表面,起到麻醉的作用,减少疼痛。据了解,这些来源不明或是“黑作坊”生产的微整形产品,使用时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网上搜索成分生产 代理层层赚差价
该案查获的各种微整形假产品中,警方发现,有些产品是通过地下黑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无法保障,潜在危害性很大。像麻膏这样的麻醉药物是犯罪嫌疑人组织人员在国内生产的、仿制国外的仿制品。该产品制造过程可用“脏乱差”形容,水是直接来自井水或河水。后期根据嫌疑人交代,他所制作的麻膏,没有科学依据,仅仅是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产品的主要成分,然后自己试着配比生产。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非法走私、制造微整形假产品利益巨大,加上侥幸心理作祟,他们才会铤而走险。麻膏产品正常的成本价仅15—20元,但产品最终到消费者手上却高达200到300元不等,利润至少10余倍。
浙江微整形假产品案件并非个例。不久前,江苏镇江公安机关侦破两起“美容针”特大生产销售假药案,这些微商通过网络渠道,对外售卖虚假美容产品。据了解,这些微商每个人手上都有十几个美容交流群,通过纵向建立层级代理,层层赚取差价。据民警介绍:“工作室负责人自己美容过、微整形过,在做微整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通过网上购买、转售的行为赚钱,然后从网上进货,特别是肉毒素、含有利多卡因的玻尿酸,进货后就在朋友圈发广告。”
专家说法 没有美白针这回事
协和医科大学的整形美容外科博士陈焕然介绍,医学是很严肃的,没有美白针这么一回事儿,美白针注射后对人体是有短暂的美白的作用,这些东西打进去之后就干扰了皮肤黑色素的代谢,让人体的黑色素细胞被抑制了,当然皮肤亮一些白一些,但是对肝脏功能、肾脏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而像溶脂针、干细胞,国家都没有批准用于微整形,现在市场上打得比较多的生长因子也千万不能注射。生长因子打到皮肤后,会刺激皮肤的细胞无限地增生,它激发了细胞的代谢,不断地复制生长,经常反复地溃疡就变成了恶性肿瘤。
记者咨询多位专家了解到,如今一些美容院为了招揽顾客,编出了很多微整形的名目来诱导消费者消费,而这些项目所用的药物很多都是商家买来未经国家批准的假药自己进行配制,安全性无法保证,甚至还会带来生命危险。
创造美容名词 夸大抗衰老效果
很多求美者难以抵抗那些真真假假的微整形产品,是因为被所谓的抗衰老新材料或新技术广告忽悠,甘愿掏巨额费用。有专家表示,一些机构善于包装名词,炒作“羊胎素”“人胎素”等抗衰老材料或技术,夸大延缓衰老或美颜纤体的功效,并收取高额费用。但在学术上,这些所谓的抗衰老材料或者技术的潜在风险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也没有得到相关许可。
10月14日,记者在阿里巴巴平台输入“羊胎素”搜索发现,仍有近一千种相关产品,有些产品的宣传文案称可以抗衰老、淡细纹等。
记者调查中发现,微整形市场上,现在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未经国家批准的药品,如溶脂针等。美容机构为了兜售这些药品,杜撰出了名目繁多的微整形项目来诱骗消费者。
提醒 消费者如何规避风险?
1.应先建立正确的抗衰老观念,有风险承担意识。因为抗衰老是医学技术,任何医学技术都有未知风险,有些风险难以避免,不要过于理想化。
2.不要轻信朋友的推荐。做之前先了解相关知识“防忽悠”,如果身边有医生等专业人士最好进行咨询。
3.不要贪图便宜。不要拿正规机构的产品价格和非正规机构的做对比,有的消费者容易被忽悠而选择便宜的产品。
4.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和专家。医生不是几天速成班就能培训出来的,需要一系列的知识,在抗衰老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出了问题如何处理等,都需要有规范化的操作。
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