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15、16颗组网卫星。
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14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适时提供服务。
今年7月以来,北斗三号系统进入高密度组网发射任务期,以每月一次发射双星的速度加速实施组网,成功将8颗北斗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根据计划,后续还将发射两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于今年年底前建成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87次飞行。
A
北斗关键器部件 实现全面国产化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加庆1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北斗目前已实现关键器部件、用户设备全面国产化,走出了一条国家重大工程自主可控发展道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按计划今年年底实现全球组网,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特有的短报文通信能力。
自1994年正式立项以来,中国北斗就始终坚持顶层谋划,将自主可控要求落实到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竞争采购等各环节中,在发布的标准规范、质量管理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自主可控”要求。
“宁可指标低点、价格高点,也要大胆使用国产化产品。”马加庆表示,“理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转变,也为自主可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与此同时,中国北斗在建设的过程始终强化应用验证。他介绍说,在卫星方面,从器件、板卡、单机和在轨使用等多层级全面考核器部件的可用性,加大应用验证力度;在应用方面,在集中组织研发北斗芯片、模块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自主芯片、模块、软件产品,边建边用、反复迭代,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
“目前,国产北斗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最低单片价格仅6元人民币,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他说。
马加庆表示,中国北斗未来将继续紧跟世界先进技术步伐,持续发展,不停滞,不断提升自主可控产品性能。
B
北斗走出国门全面开展大国合作
马加庆表示,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北斗已走出国门,正加速融入世界。
他介绍说,北斗全面开展大国合作方面,成立中俄卫星导航合作项委会,中美、中欧卫星导航合作工作组。开通中俄卫星导航联合监测平台,与美、俄分别签署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为多系统实现共赢、全球用户享受更加高效可靠服务作出中国贡献。
北斗广泛参与多边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2012年主办第七届大会,2018年11月将在西安主办第十三届大会。北斗已加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3GPP移动通信三大国际组织,北斗还将为全球提供免费搜索救援服务。
北斗积极推动服务世界,与南亚、中亚、东盟、阿盟、非洲等国家和组织建立合作机制,举办“北斗亚太行”“北斗东盟行”、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中沙卫星导航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落成中阿北斗/GNSS中心,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马加庆表示,2018年底,中国将建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底,建成世界一流的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2035年,建成以北斗为核心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综合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