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自知斤两,无意探讨,只想交流下心得。
笔者从事文字工作时间不短,业余文学创作却是近几年的事。一样的玩弄文字,却有着千差万别,比如遣词造句用语就截然不同。记得采写新闻稿件那阵子,我就曾心血来潮地想搞文学创作,还跟一位小有名气的文学圈朋友打得火热,无话不聊地讲了自己的作家梦。朋友当即毫不客气地泼冷水:“文学创作与新闻采写不是一码事,写得了好新闻,不一定创作得出文学作品。新闻稿的用语,根本就不适合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用语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菜肴的色、香、味,就必须写得叫人看得见、闻得到、品尝得出。”我后来参加了一个小小说创作培训班学习,起始交上的作业,都被老师批上评语:少用形容词,少用排比句,少用四六句子,用语要尽量表达准确。前年除夕夜,我参加了一个临屏小小说创作赛,即用手机写作参赛,限定时间、字数,当即出题。我获了个“快笔奖”。主评委还提示我:“要是不用那么多成语的话,就不单是快笔奖了,其作品至少也能获个三等奖。”列举上述三例,是给我印象极为深刻,而且给我在文学创作用语方面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里,我业余文学创作,还是有所收获的,作品常见报刊杂志,还上了大报大刊,偶获小奖。而且,我又是文学创作的杂家,以创作小小说为主,还创作了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都有被报刊杂志发表过。现言归正传谈谈本文的主题,如何做到文学用语表达准确,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方能凸显动感,能动起来的文字才有立体感。文学是艺术,不同于公文或报告材料,是要有立体感的。而形容词不是不可用,在文学作品里只能偶尔用之而且务必恰到好处,用多了反而会使之“花颜失色”,容易失真。
其次要讲究行文新风,坚决杜绝“八股文”。排比句、四六句,从表面看似乎鲜亮,但为了字数及形式的要求,就难免有将事物表达不准确之嫌。行文也应讲究与时俱进,要符合当今读者品读的习惯,决不可沿袭老旧的“八股文” 和新兴的“八股文”。文学是为大众服务的,不能仅仅迎合少数人的口味,而要适应广大的普通百姓。
第三要用简朴的词句,尽量不用或是少用成语。因为滥用成语,很可能表达就不准确。如烟花三月,用到全国各地就不十分准确了。有人认为,大量使用成语, 看似华丽,实则有些模糊。甚至有文学专家作出特别强调,作品要禁用成语,将能用成语概括的事物用简朴的词句写出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堆砌华丽词藻是小学生都能做的事,创作文学自然就不能如此了。有散文作家也曾说过:“白描,就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