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海强
通 讯 员 许 峰 彭 莉
本报讯 不点香烛,不烧纸钱,惟有亲人、音乐、鲜花相伴,护送逝者骨灰盒抵达“最后归宿”之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4月5日清明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市首届节地生态集体安葬公益活动成功举办,首批9名逝者长眠于衡阳殡仪馆的节地生态安葬区。据悉,这是我市在全省率先举办此类公益活动。
近年清明期间,我市民政部门都开展了以“文明祭祀、节地生态安葬”为主题的殡葬改革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环保的现代殡葬新理念。2017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免除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和实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的通知》,除了免除城乡居民5项基本殡葬服务费外,还建立了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机制,对自愿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给予1000元至1500元/人的奖励。
今年,我市在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上加大力度,在去年向社会免费提供节地生态墓穴120个的基础上,将免费节地生态墓穴数量增加至160个,免费类型包括格位(壁)葬、骨灰节地型墓位安葬、树葬、花葬、草坪葬、集中撒散及其他形式的节地生态安葬,县市的公墓单位均参与了免费公益活动,大力推广不占或少占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推广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环保纸棺等环保产品,逐步扩大节地生态安葬的覆盖面。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公益活动是我市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据市殡改办统计显示,推行殡葬改革工作4年来,我市城区居民乱搭灵棚治丧行为大幅下降,城区应火化遗体火化率逐年上升,殡改惠民资金年年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