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文/图 本报记者 谭浩泉
南岳衡山之莲花峰,海拔1048米,七十二峰中不算“高个子”,恐怕前十都进不了。但因了其形胜上八峰罗列似盛开之莲瓣,峰下有南岳佛禅开坛之方广寺,加之有宋代大儒朱熹、张栻七日游岳之唱酬,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王船山先生在此筑续梦庵安家并为它立过传,故而名头响亮,流传久远。
戊戌年正月初二,阳光正好。沿方广大坳公路而下,能见到云海填铺满山满谷,似莲之八峰犹海中之孤岛、仙境之琼台,有梵音袅袅传来,你浮躁乱奔、急不可耐的心会禅定下来,享受当下的一刹那了。
因在此呆了多年,船山先生肯定见过莲花峰下不少胜境。他亲作《莲峰志》,凡五卷十二篇两万余字,开南岳方志佳作之先河。是清初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地方志,也是南岳衡山唯一的一部名峰专志,可见莲峰享受多么大的荣耀!老先生通过大量查阅考证及实地踏堪,从莲峰的敕谕、沿革、形胜、古迹、名游,写到祀典、祭田、禅宿、物产等,所谓无所不包,无所不考。他在书中描写:南岳之莲花峰,在崇冈绝洞中,深入而幽潜,八峰矫好,若青莲出水,净明奇丽,岳之一胜也。禅修寂学者,往往择而栖焉,宜其人之高洁远俗,世缘不能染也。
船山先生对莲花峰的感情可谓非常深厚,他生前用过的笔名如姜斋、莲花山人、南岳卖炭翁等就是从他隐居的莲花峰、姜斋湾生化出来的。他在书中的序言中感叹道:与岳患难,惟岳知余,残梦不忘,我报灵墟。有这段生活深情,莲峰自然融入他的梦中,融入他的诗文里。
了解这段历史,莲花峰下行游,就多了一分厚重。
循着船山先生的足迹看过方广寺、二贤祠、黑龙潭、原始次森林,再向当地人打听续梦庵,他们说听也没听过,电话问南岳文史学者,亦云别说续梦庵,其遗址也淹没在大山深处渺不可寻了!
找不见续梦庵,实在深以为憾。据我市著名文史学者谭民政先生考证,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张献忠攻陷衡州。王船山兄弟为了躲避农民军政权的任用,逃往南岳莲花峰下。次年,王船山在莲花峰西面的双髻峰腰筑建茅草房,名续梦庵,以此作长期栖身之所。续梦庵,意思很明显:续大明一统江山之梦。
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筑庵,到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家迁往衡阳县金兰乡高节里茱萸塘(今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王船山在续梦庵安家达十七年。虽然其间多次离岳,有几次时间还较长,但续梦庵一直是他的家庭“大本营”。除去外出的时间,王船山居留续梦庵达八年之久。
王船山一生只做一个梦,那就是矢志不渝的报国之梦,但不同时期追梦的方式不同。青少年时期,致力于科举入仕,立身报国。在明亡之后,他怀抱一腔热血,出生入死,组织抗清武装斗争,以图复国。在历经坎坷困厄之后,他带着绝望和悲伤回到双髻峰,“决计隐遁”。在此后的四十年里,潜心构筑庞大的思想体系,这是“续梦”的另一方式。 在莲花峰,在这十七年里,王船山家国梦一直未断,虽多灾多难,亦激情洋溢。经过艰苦生活和斗争的磨砺,王船山的思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渐至成熟。在国破家散的时候,是南岳给了王船山莫大的慰藉!
二贤寺
莲花峰
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