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姓起源

  (一)出自曹姓,系邾氏所改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后裔陆终,生有六子,其第五子晏安,是舜帝的辅佐大臣。因功勋卓著,受封建立曹国,赐曹姓。故晏安即曹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曹安后裔曹挟于邾建立邾国。至战国中叶,邾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邾”为姓。后来,邾国的子孙改“邾”为“朱”,称朱氏。

  (二)朱氏亦源出多支

  1. 帝舜臣有朱氏

  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急就章注》云:“舜臣朱虎其后以为姓。”又《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载:“后梁太祖朱温,其先为舜司徒朱虎之后。”

  2. 宋微子后有朱氏

  宋微子,商纣王的庶兄,又是西周分封宋国的开国君主。后汉名臣朱晖,出自该族。《后汉书·朱晖传》注《东观记》曰:“朱晖其先宋微子之后也,以国为氏。周衰,诸侯灭宋,奔砀,易姓为朱。”

  3. 源于改姓

  据《三国志·吴书·朱然传》载:“三国时,孙吴大将,当阳侯朱然,本姓施,年幼时过继为嗣,改姓朱,与孙策、孙权相友好。”

  4. 源于赐姓

  朱姓是明王朝的国姓,明代帝王赐姓常有之。据袁义达《中国姓氏大辞典》等记载,仅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一朝,先后被赐国姓“朱”的有二百多人。

  家族文化

  (一)郡望

  沛郡  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

  凤阳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系该支朱氏所出。

  (二)堂号

  集注堂、注经堂  出自朱熹,朱熹是继孔子之后,集理学之大成者。或以《四书集注》而称“集注堂”,或称“注经堂”。

  凤阳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系安徽凤阳人,其后子孙因以为堂号。

  余庆堂  郯北朱氏在清代中期建宗祠称“余庆堂”。取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三)名联鉴赏

  一统江山明社稷

  四书精典宋圣贤

  上联是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下联所云南宋朱熹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注,合称《四书集注》。被儒学视为经典。

  太行浩气传千古

  猛士如云唱大风

  引自共和国开国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诗句联。

  名人小传

  朱泚(742—784),唐代大臣,曾自立为帝。奉命征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叛将刘文喜,因功升任中书令(宰相)。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军哗变,德宗皇帝仓皇逃往奉天,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后为部将所杀,时年43岁。

  朱温(852—912),五代·后梁政权的建立者,即梁太祖。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在军阀割据中异军突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朝政。天祐元年(904),杀唐昭宗。四年(907),代唐称帝,国号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梁。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诗人,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从事教育五十余年。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注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立四书之名,被后世奉为继孔孟之后的儒学正统。

  朱世杰(?—?),元朝杰出的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两部著作。《算学启蒙》是当时一部数学启蒙的教科书,《四元玉鉴》被认为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即明太祖。早年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而入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参加红巾军,因才能出众而升九夫长,并被郭子兴招为婿。郭子兴死后统领全军,采纳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策,击败陈友谅,俘张士诚。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

  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任皇帝,即明成祖。洪武三年(1370)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拥有重兵。其侄建文帝即位后,用齐泰、黄子澄策,实行削藩。朱棣援引祖训,以“靖难”为名,举兵反。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朱棣率兵破京师(今南京),夺取帝位。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在位期间,发展生产、躬行节俭,知人善任。派郑和六下西洋,开辟了航海和国外交往及其商贸。

  朱国祚(1559—1624),明代大臣。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进洗马,升礼部右侍郎,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

  姓

  胡秀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古代有“共享”出行工具吗 ?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 2017-07-29 2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