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随笔
蒋阳波
传统文化现在这么火,是有原因的。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个意见将官方对于传统文化的意见明确化了,公开化了。
上有所倡,下有所效。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但仔细琢磨起来,却没这么简单。
传统文化的真正力量,在于熏陶和浸染,在于礼仪内蕴的教益。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大多是口耳相传,绵延不绝,因乡而形成乡风,因族而成族规,其形式千变万化,但却编织着一种内在的自我规范。在这种传承中,村妇大字不识,却能够相夫教子、行为得体,家中人才辈出,功名显赫。在他们眼中,这不叫“传统文化”,这叫“规矩”。做人做事得有“规矩”、得讲“规矩”。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规矩”中日续而不自知,日用而不自明。
我们现在应做的更多的是唤醒,唤醒他们内在的对于简单淳朴人际关系的向往与努力,唤醒他们对于诚信友爱的敬畏,唤醒他们对于弱者的同情心——把他们原本经祖辈相传、绵延不绝,但已遗忘的东西唤醒过来,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
唤醒或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传统文化是基于传统社会而形成的,没有传统的那种社会关系,这种文化或许会有些古今错位。正如笔者最近因事回老家,发现老家原本一个热热闹闹的村落里,现在十室九空,年青人几乎都出去了,要么迁居入城,要么远方打工,留在老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孺。而现代城市以社区为单位,人与人之间除了工作往来,其它几乎没什么交集。原本熟人社会产生的文化礼仪,到了这里有时感觉无用武之地。
倡导无围墙大学和无围墙社区,旨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重构人与人之间的日常联系。这或许是以后社区建设的方向。这种社区可再次构建以往的那种文化复活的基础,让唤醒的传统文化有了扎根彰显的机会,有了从内化而至外显的实践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