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华
范雨素的走红,有人形容是一夜间。
从表象来看,范雨素是一夜走红的。
但你只要真正认真读过《我是范雨素》,就会有另一种判断:她的走红看似偶然的,但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范雨素,1973年出生于湖北襄阳的农村,初中毕业,12岁那年为了看看南方的世界,孤身闯海南。几个月后回到家里,当起民办教师。20岁那年,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决定到北京去闯闯。在北京打工两年后,与一个东北人结了婚,生了两个女儿,后因种种原因,她放弃了这段婚姻。离婚后的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家乡。家乡没有给她想要的生活,她又带着两个孩子,再次闯北京。自己到打工学校当老师,到富人家当月嫂,让大女儿带着自己的妹妹,一家三口在北京市东五环外皮村租住下来。
范雨素说,如今,20岁的大女儿通过自学成才,已找到工作,“成了年薪9万的白领”。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小女儿在河北衡水的一个私立学校上了初中。
在范雨素日子越过越好的今天,命运给了她锦上添花,凭着一篇自传体文章《我是范雨素》的推出,《我是范雨素》和范雨素本人成为网红,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众多出版社追逐着要出版她的作品。
红红火火的范雨素,让许多年青人羡慕。有的人羡慕她遇到了产生网红的时代,有的人羡慕她今天突然成名带来的影响和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
年青人羡慕范雨素是一个人的正常思维,青春年少,梦想飞扬,激情澎湃,谁都想一夜成名天下知。但我们如果只是羡慕她今天的走红,而忽略了她昨天的奋斗,和永远旺盛的闯劲,她这样“一文走红”的机会,可能永远不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关注今天的范雨素,预测明天的范雨素,除了出版社要这么去忙碌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范雨素面对环境和命运不竭的闯劲。
12岁,她想到南方看看,一个农家女娃,在没有多少盘缠的情况下,她去了海南。
20岁,她想去更大的世界看看,一个初中农家少女,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她去了北京。
离婚后,带着两个女儿,租住城中村。她“主业”当打工仔,“副业”当母亲,业余是文学爱好者。
在农村,她“遍读上世纪80年代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在北京,她周末在租住的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听文学讲座。在“工友之家”文学小组负责人付秋云眼中,范雨素书读得特别多。
书读得多的她,“有时间就用纸笔写长篇小说,写我认识的人的前世今生。 我上学少,没自信,写这个是为满足自己。长篇的名字,我想好了,叫《久别重逢》。”
范雨素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生活的故事,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
我们不得不承认,范雨素的昨天,是一部闯荡史。没有昨天的闯荡,就不会有她今天的走红。
我想,只要保持这份闯劲,她的走红不是今天也会在明天。即便不走红,看多了书的她也是幸福的。“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这是喜欢阅读的她对幸福的定义。对于为何要再次来北京打工,她这样表达:“我很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喜欢北京书多,国图和首图都很熟悉,两个月去一次。”
对于范雨素,年青人不应该只关注她的走红,更应该关注她这股弥足珍贵的闯劲。
年青人就应该不要安于现状,就应该勇敢去闯一闯。
你年青,意味着拥有闯一闯的资本。闯,需要时间,你年青,人生还刚刚开始,大把的时间允许你去支配。闯,需要力量,你年青,精力充沛,活力四射,源源的动力可供你去拼搏。闯,需要勇气,你年青,初生牛犊不怕虎,可贵的锐气会助你去开拓。
你年青,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你去闯一闯。按部就班、平平常常发展,是一种生活方式;发掘更大的潜能、找到更好的舞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按部就班是听从于常规的安排,发现更好的自我是遵循于内心的引领。人的成就,努力重要,方向更重要!年青之时,是人生规划的开始。你不去闯一闯,你怎么知道哪个方向能找到更好更适合你的舞台,去表现最好最优秀的你呢?你不去闯一闯,你怎么知道哪个方向最适合你?
你年青,为明天的美好,需要闯一闯。明天是不确定的未来,但理想可以引导明天。每一个美好的明天,都需要美好理想的引导。实现理想,赢得明天,你需要去闯一闯。年青时,你不去闯一闯,今天安逸,明天也许会有淡淡的遗憾。年青时,你不去闯一闯,今天简单,明天也许就少了甜蜜的回忆。
闯,当然不是只凭一腔热血盲目去闯;闯,应该审时度势理智去闯。
闯,有艰辛也有惊喜;闯,有失败也有成功。
不管是艰辛还是失败,你年青,一切都可以承受,一切都还有机会。
如果是惊喜和成功,你年青,那是人生最好的开局。
现实告诉我们,绝大部分成功者都是敢闯会闯的人。
衡阳就有许多这样的人物:李卫华,一名雕刻师,创办了湖南知名企业精创富康公司;贺春林,一名中学老师,创办了衡阳汽车服务业的知名连锁企业车保姆(上邦印象);朱向佳,一名厨师,创办了衡阳餐饮界的知名连锁品牌味道先生……
没有一股闯劲,人生必定会少一份精彩。
闯,是年青人应有的理念。因为年青,你应该去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