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长三角珠三角
未来还可能有“京三角”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雄安新区和深圳特区、浦东新区重要性并列,但并不是照搬照套。“新区设立,有助于河北省集中承接首都功能,加强三个省、市之间的往来,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优质的要素,”白明认为。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说,雄安新区的成立,正是要打造一个能够与北京、天津相呼应的第三角,构成一个完整的“京三角”结构,对京津冀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易鹏说,过去,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设立,不仅带动深圳上海发展,也培育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三角支撑的“珠三角”城市群,上海、杭州、南京为三角支撑的“长三角”城市群。据统计,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不到3%的国土面积汇集了18%的全国人口,创造了将近4成的国内生产总值。“雄安新区的建立,将全面加强京津冀‘最弱一侧’的河北省,使其成为‘京三角’发展的一个稳定支撑点。”
改革开放近40年
雄安或将探索从开放主导到改革主导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设立;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白明说,深圳特区设立,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这为对外开放打开了一个小窗口,创造了一个小环境;上海浦东新区设立,目的则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带动整个经济迈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这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出的决定。“现在很多人期待,雄安新区的设立,能打开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看似白纸一张的‘雄安新区’,不必推倒重来,成本低,空间大。”
有观点指出,寻求中国经济自身的内生增长动力,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和外向型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更加倚靠广阔内陆腹地的京津冀,更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需求。
盘古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郑联盛认为,对比雄安新区和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以及其他国家级综合示范区,雄安新区要承载“千年”的历史责任,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发挥引领性可能是更加重要的。过去,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发展更多是一种“开放”导向,大部分的改革是围绕“开放”而进行的;而现在,雄安新区可能要承载“改革”导向的历史责任,围绕内部经济发展新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当然,改革与开放二者紧密关联,但是,从开放主导到改革主导的探索,可能是雄安新区隐含的作用。”
与深圳相当,比浦东要大
未来的拉动能力不可小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深圳特区的使命是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是窗口和桥梁的作用。浦东新区最重要的是金融发展和国际化。雄安新区承载的使命就是创新,今后应该是中国成为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区域,是中国的“硅谷”。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耀看来,当年说浦东新区是一个政策最优惠的地区,“比特区还特”,所以,雄安新区很可能按照“特区”的模式来发展。
雄安新区的远期规划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与深圳相当,比浦东要大。因此,它未来的拉动能力不可小觑。按照要求,雄安新区将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这样的发展思路也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一样,为城市发展提供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也将在未来为很多区域疏解、承接起到示范作用。据新华网
制图: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