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就像一缕春风吹拂衡阳乡村大地。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全市各地农村一片忙碌,农民们积极准备育秧,春耕生产大幕已经拉开。当下农村,是怎样一番繁忙的景象?
“铁牛”轰鸣,耕牛成了罕见“物种”
国家统计局衡阳调查队监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衡阳粮食播种面积764万亩,粮食总产331.78万吨、单产为434公斤/亩。衡阳区域内7个县(市)均保持了国家或全省粮食生产大县的金字招牌,其中,衡阳县、衡南县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除衡山县外,其他6个县(市)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粮食生产大县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衡阳产粮大市地位继续得到巩固。
人勤春早,今年7个产粮大县(市)计划集中育秧面积148.9万亩,比上年增加6.02万亩,目前已落实面积99.6万亩;专业化集中育秧面积48.6万亩,比上年增加2.35万亩,目前已落实面积40.2万亩;育秧主体数1832个,比上年增加80个,目前已落实主体1062个;智能密室建设12个,其中在建11个,计划供秧面积3.7万亩。
衡阳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粮食生产工作,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行动,着力提升粮食增产潜力,着力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克服不利天气和各种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全市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330万吨以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走进农村,你会发现,当下农村,已经和记忆中的农村不一样了。
耕整机正在翻转秧田,机械的轰鸣声替代了农民驱赶耕牛的吆喝声,农业机械得到普及,耕牛变成了罕见“物种”。以前,农村家家户户有耕牛,赶着节气辛勤劳作,犁田、育秧,各家各户均忙忙碌碌。如今,小农经济正在瓦解,种田大户、农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他们集中人力、物力实现集约性生产,技术更先进,产量也更高。
这些变化,真实地反映了我市农业生产模式的“三大转变”:一是由人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转变,截至去年底,全市拥有拖拉机26296台、联合收割机8964台、插秧机6000多台、大型谷物烘干机280多台,粮食生产机耕率、机插率、机收率分别达到96%、30%和88%;二由分散性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全市有种粮大户29826户及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032个、家庭农场2624个,农村耕地流转近31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4.68%;三是由单一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涌现了角山米业、金雁米业、绿海粮油、金鲲米业等一批粮食深加工企业,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市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330万吨以上
你有多久没见过春耕的景象了
我市农业生产模式已实现“三大转变”
《一号文件》为全市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如春风拂面,为我市粮食生产指明方向,为全市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将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稳产、提质、增效”为目标,推动农业生产登上新台阶。市农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双季稻区将坚持发展双季稻,全市早稻面积将稳定在360万亩以上;全市坚持产品结构调整,将实行“早加晚优”计划,即早稻主要种植加工型品种,为米粉、饴糖等加工提供原料,晚稻主要种植高档优质稻,保证老百姓吃上可口的米饭;在雨水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区域,推广再生稻,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等种养结合模式,增加老百姓收益。
耕牛在农村已经很少见 周乾清 摄
农民赶集买回竹编农具 万二平 摄
机械化耕田 刘欣荣 摄
给梨树施肥 彭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