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将让衡阳人玩得更爽
■文/本报记者 许珂
图/本报记者 彭斌
又到踏青好时节,随着时节渐暖,除了春风还有市民们游玩度假的心!如今,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周边的乡村走走,已成为衡阳老百姓的踏青时尚。
特色乡村游满足市民的“难调”口味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寻不见。”3月,是衡阳市民赏花的季节,除了油菜花节之外,梅花节、梨花节也在衡阳轮番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层出不穷的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为我市乡村游的快速发展增色不少。
显然,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市旅游侨务民宗局规划科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立足旅游资源实际,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提质升级乡村生态旅游,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旅游与各项产业融合、以乡村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加快了步伐。”
近年来,除了衡南宝盖银杏文化节、衡阳县油菜花节等旅游节会名声日盛之外,立足蒸湘区雨母山乡联胜村的自然山水,打造成为集时尚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会展节庆及婚庆摄影于一体的新型主题生态休闲项目——“百万花海”,可谓彻底改变了联胜村原本冷清的面貌。在塔山瑶族乡,西江漂流已成为湘南地区重要的旅游品牌,天堂山观光旅游也驰名在外。
“除了以上的项目,衡山县萱洲古镇吸引‘华夏湘江’现代农业示范园落户;衡东县引资打造新塘南方格桑花海;南岳区引资建设红叶寨休闲农庄……”该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市场年轻化的需求,各县(市)区也各出新招,南岳七夕“星空节”、珠晖区“梨花节”、石鼓“玫瑰花节”相继举办,满足了游客们“难调”的口味,人气暴涨!
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旅游强县”3个,“特色旅游名镇”4个,“特色旅游名村”14个,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94家。201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均占全市总量20%以上,乡村旅游正在成为衡阳旅游新的增长极。
以“一带、两核、三廊、四区”推动全域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依托地方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做好特色文章。”市旅游外侨民宗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整合优化已有旅游资源和品牌,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着力构建以南岳为龙头、以城区为中心、以县域为基础、以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前不久,我市出台了《衡阳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乡村旅游被列入衡阳旅游业发展战略重点项目。规划实施年限为 2016~2030 年。
未来,我市将围绕“一带”,即湘江文化旅游发展带;“两核”,即大南岳衡阳旅游引擎核、新雁城衡阳旅游发展核;“三廊”,即百里氵米水画廊、百里蒸水文廊、百里耒水绿廊;“四区”,即氵米水红色乡村旅游区、耒水文化生态度假区、南岭山水民俗体验区、蒸水森林休闲养生区,这一空间结构来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衡阳资源种类齐全,从人文与自然两大类来看,人文资源占比大;从八大旅游资源主类分析,建筑与设施类的资源最多。从旅游资源等级特征分析,优良级资源中,人文类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优良级资源主要集中在南岳和市区,优良级人文资源呈沿江分布特征,优良级自然资源主要聚集于北部南岳山区。”在分析了我市传统旅游资源后,该位负责人表示,《规划》为全域旅游定了一个位,即以名山、名城、名人、名水为特色的湖湘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依托衡阳优良自然生态环境,紧扣“湖湘文化中心地、文化山水名城 ”特色,整合衡阳全市域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古镇古村、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景区、乡村农业等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顶级品牌拉动、明星景区带动、 辅助景区随动、全市整体联动”的“四动”发展路径,将衡阳市打造成为集祈福养生、文化研学、乡村休闲、康体休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湖湘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实现衡阳市旅游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市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将更加方便
“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的升级版,是把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让整个城市、乡镇都变成一个景区,这有助于优化环境,提升整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市旅游外侨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带动精准扶贫、带动村民致富、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意味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将更加容易。
《规划》对全域旅游项目进行了详细的策划,项目体系将由四大品牌工程项目构建。
一是“南岳名山”旅游度假扩容工程。其引擎建设项目是大南岳环山旅游风景道、南岳万源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其支撑建设项目为环南岳乡村旅游度假带、书院文化创意旅游群落等;其辅助建设项目为水口山文化旅游景区、凤歧坪溶洞景区等。
二是“雁城记忆”文化休闲创新工程。其引擎建设项目是衡阳雁艺术博览园、衡阳抗战文化博览园等;其支撑建设项目是中国辣博园、酃湖酒博园,雨母风景区等;其辅助建设项目是横江湿地生态公园、潇湘玫瑰园、“梦东方”旅游度假区等。
三是“湖湘名人”文化品牌创建工程。其引擎建设项目是中华书博园、四大名人故居文化旅游示范项目等;其支撑建设项目是十大古镇特色主题旅游小镇、蔡伦纪念园;其辅助建设项目是杜甫墓、谢维俊故居、退省庵等。
四是“湘水湘情”移动旅游廊道工程。其引擎建设项目是徐霞客自驾风景道、徐霞客衡游水上慢行系统;其支撑建设项目是耒水国家湿地公园、雷溪双月水世界等;其辅助建设项目是幸福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九观湖滨水度假旅游区等。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不是简单去看哪个景点,而是开始注重玩的全过程,注重吃、住、购物等全方位的旅游体验。”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的升级版,是把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让整个城市、乡镇都变成一个景区,这对于交通、住宿、卫生、环境等公共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优化环境,提升整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全域旅游促进了“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民宿”等多元的“旅游 ”融合发展,当地的风景、风味菜肴、特色商品等都能形成产品体系,既对当地经济是很好的推动,也能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的多种需求。
我市首个水上实景舞台“亮相”金甲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