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辆载客摩的,一前一后“突突突” 地在崎岖的山道上吃力地你追我赶,爬山下坡、拐弯抹角,好不容易来到山坳里,于一处黄牛成群的山地边熄火停下。牛儿像是司空见惯,照例懒洋洋的休息,有的连眼皮也没有睁开一下。
“老板,宰两头牛卖给我们。”摩的上下来的两位客人,其中一位笑嘻嘻地走向放牛师傅,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另一位则扛着个摄像机,打开镜头,有模有样地进行录像录音。
放牛师傅对着摄像机镜头问:“怎么个价格?”
商贩子俏皮地回答:“小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呗!”
放牛师傅约摸50多岁年纪,有着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庞,满头银发,胡子拉碴。他点头认可,掏出个老式手机拨打了家里的电话,声音倒是亮亮的:“喂,是我,带上宰牛工具到穷鬼皂来,城里老板买牛来了。”
其实,这是轻车熟路的套路,都这般做了好几年的生意。他们每次都在放牛的山地现扬宰牛,每次都被商贩子同步的全程录像录音。
连续宰杀两头大黄牛,对上了年纪的放牛师傅来讲,倒不算是很吃力费劲的事儿。他面色镇定,气喘均匀,只是黑黝黝的脸颊溅满了血渍成了个大花脸,沾满鲜血的两手血淋淋的样儿令人不寒而栗。
商贩子叫摩的先将牛肉运送到山村班车停车点,然后再返回来接他们。商贩子趁着等待摩的空隙,兴致颇浓地拍摄着牛群和绿郁葱葱的崇山峻岭。
牛肉全部送到了城里的“山村放养牛肉专卖店” 。店铺虽小,名气却大,尽管这里的牛肉价格比起别的集市或店铺的牛肉价格翻了倍,每市斤高达80元,但这家小店铺的牛肉总是供不应求,平常里每天只卖两头牛,吊足了顾客的胃口。
他们还在店铺门的上方装有一部壁挂式大屏幕电视机,每天开市营业,就不停地用DV机播放着从乡村山地现场宰牛到一路运进城里门店的全程录像录音片,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
一到逢年过节,山村放养牛肉专卖店的生意更火。用店主老板的话说:“我每年就靠这几个节日赚大钱!”大到多少,只有老板心中明白。
这年中秋佳节刚过,一位集市上的牛肉经营户就登门走进山村放养牛肉专卖店,找着老板开门见山地说:“大老板,我是东风市场的牛肉专卖户,名叫丁小点,生意惨淡,没法经营了,现特来投靠你这家名店,求一份事做。相信你老扳不会亏待我。”
店主一听,不动声色拽上丁小点进了后房说话。
自此,山村放养牛肉专卖店也就多了一位好帮手,人称“丁一刀” ,那娴熟的刀法往往能让排着长队的顾客也没了焦躁,更发不出无名火来。
再说那山村的黄牛养殖户吧,远近闻名,人传年养近千头牛。不过,一般买不走他家的黄牛,也不能从他的宰牛现场直接买到宰杀的黄牛肉。
那么,本村近邻的总该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其实答案也是否定的。
当然,他给所在村子的乡亲还是有点小甜头的,逢年过节,要给500来人的村子,每人免费发放2市斤鲜牛肉。
春节前,村里会计文小武的小舅子找来了:“姐夫,今年春节,你一定得帮我在你村上买20斤黄牛肉。”
文小武难为情地说:“人家是一概不零售!要不这样,反正我家五口,分得上10斤,我就送你一半。”
“不够,我得送领导,求姐夫帮忙买,哪怕价钱贵些也可以。”
“我说你傻不傻,难道市场上就没有牛肉卖了?”
在小舅子的一再盘根究底的追问下,文小武会计才透露出这些信息:乡亲们看得清楚,他们家每一头赶出牛栏的牛,其肚子都撑饱得圆鼓鼓的,到了山坡上,也不吃草,就晒太阳。至于城里头的那家山村放养牛肉专卖店嘛,老板就是村上这家黄牛养殖户老人的亲儿子,往返城乡的商贩子都是他们所雇的打工人员。
五年后,村里这养牛户的营生坏水了,城里的山村放养牛肉专卖店也因为以次充好被查处,受到巨额罚款,人还给予拘留了。
村子里有人还跳起脚来骂:“这哪个不得好死的家伙,眼红人家发财,举报打击人家。你有本事,你去赚大钱让乡亲看看?”
青山依旧,人心却有了些许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