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面二十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水苍苍大义山
  人文赋

  封志良

  笔 缘

  冯经益

  竹海浩渺,白云苍狗。天地万物相依相融,风水灵气飘荡而至。这里是大义山。一个颇富中国传统意味的名字。义为儒家“五常”之一,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大义”二字在成语词典里俯拾皆是,譬如大仁大义、深明大义、大义凛然。我不知道大义山得名的由来是否与此有关,但我知道,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契合着生长在这方土地上的人的性格。

  我已记不清去过大义山几次,因为这里连绵百里的竹海。古往今来,咏竹的诗歌不计其数。诗圣杜甫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更是爱竹,写竹的诗歌不下20首。其中以《竹石》一诗最为著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特喜欢清秀挺拔,不卑不亢的竹子,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多年前,也曾写过一首《春天的竹子》的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在这连绵的青山间徜徉,远处一粒鸟鸣把我拉回现实,俗世的生活还得继续开始,如同那一株株竹子,我还有那么多放不下,还得在阳光下,在风雨中节节攀高。”大义山间翠绿的竹海确实能让来到此处的人产生一种就此放下一切,像古代文人那样隐居遁世的遐想。

  行走在空灵水润的山间,流连于茫茫无际的竹海,触摸那一株株挺直的竹子,觉得这才是意境高远的诗,纯洁雅致的画。看到那婆娑的阳光,如同一根根针,穿过片片竹叶的空隙,在地上绘出迷离的金色光斑,感觉如临仙境一般。沐浴着徐徐而来的清风,聆听着清脆悦耳的鸟声,仿佛就会忘记世俗的烦恼,脑海间萦绕的就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曼妙场景,心灵也就自然得以沉静下来。

  水是青山的眼睛。我们所到之处皆能见到洗心的流水。大义山的眼睛就是那日夜悠闲流淌的溪水,随意掬起一捧,放在耳边一嗅,竟也有一种闲适恬淡的味道蕴含其中。大义山的眼睛就是那一口小小的泉眼,终年不歇地涌流着清澈甘凉的泉水,这就是传说中的圣水,喝了此水能使人豁然开朗。大义山的眼睛就是山前那一湖澄澈的碧水,能映照出我们清秀的倒影,也能映照出我们浮躁的内心。

  让大义山广为人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还深藏着一个佛音绕梁的古寺——至圣寺。据说,这个古寺始建于唐代,后因未得及时修缮而破败。寺内保存的碑文、《常宁宗教》一书是这样记载的:崇祯末,出生于郴州安仁县的净讷禅师行脚过常宁,遇张献忠起兵乱湘,遂隐居于常宁乳峰。顺治初,净讷禅师前往城东烟竹湖,所到之处,但见峰峦叠嶂,山高林密,甚是迷人。面对此景,净讷禅师叹为观止,觉得这里才是建庙普度众生最佳之处。重修寺庙后,以五龙飞至佛门圣地之意将其取名“至圣寺”。从此,这个中兴于明末清初的寺庙,开始继续延传世世代代的香火及香客们绵延不绝的希望。

  自古深山藏古寺,大凡灵韵秀气之山,也会是一片净化心灵的沃土,也必然积淀令人向往的神秘与传奇。净讷禅师在湖南佛教界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事迹在佛教相关文献中都有所记载。当年,很多信徒曾慕名前来大义山,拜师学佛。常宁有一个叫启明的人,因仰慕净讷,皈依佛门后自号续拙。净讷还有一个叫智缵的弟子,是明末的进士,民间传说他曾是某州知府,在审案中冤判了一桩丫环偷鸡蛋案子。某晚,躺在床上,在模糊的灯光下,发现老鼠偷鸡蛋,一只仰面抱着鸡蛋,另一只老鼠含着抱蛋鼠的尾巴,一路拉到洞里去了。他才醒悟老鼠竟能这样偷蛋,觉得自己判错了,便挂冠出家,以赎罪过。这个故事虽然只是老百姓间的口头讲述, 却已在常宁民间流传四百余年,也算老百姓对这位知错能改的官员的谅解。后来,智缵也因自己的努力而成为当地名僧。

  在发黄的书卷里,我还找到了这样一则史料,当中记载了至圣寺在抗战时期的一段苦难与辉煌。1944年,日军南下,常宁沦陷,县政府为避难,搬迁至寺中办公,国军54师也驻扎于寺中待命,虽然人数众多,寺中也不见拥挤为患。寺庙的僧侣出于佛教的道义和无畏的爱国热情,大义凛然,还救助了成千上万的流离失所的群众,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大义山还是地质学界的一个重要名称——大义山式断裂的发源地。这个由李四光、吴磊伯在1948年提出的名称,是指中国东部普遍发育的一系列中生代形成的北北西向断裂。我知道,其实,大义山特殊的构造早已存在这宇宙洪荒之中,只是亿万年前宽广天地一次偶然激情澎湃的运动,在绵远的时光中得以保存,最后被地质学家发现以此命名而已。

  如今,千年万年的风,依旧拂过大义山的肌肤,伴着山间苍苍的云水,和着至圣寺悠远的佛音,融于这天地万物之间,无处不在。每次从大义山归来,在红尘中回望生命的来处,总觉得在这世间老去的是时间,我们只是其中的过客,真正能够得以永恒的只有那绿水青山和无边的佛法。

  入冬(外一首)

  宁朝华

  盲人的镜子

  唐健夫

  笔者先天不足,个子偏矮,为此我痛苦过、绝望过,而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几年前,我初中毕业参加中考,分数过了市重点高中线,但因家境困窘,于是响应父母“号召”,选择了职校,希望能早点毕业,参加工作,挣钱补贴家用,赡养父母。怎奈几年来我的身高长进甚少,而我所学的机车车辆专业又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身高优势”,于是烦恼与失望一度笼罩了我的心。我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让我几近放弃学业。

  一个云淡风轻的午后,我从学校里溜出来,漫无目的地在河西湘江边上游荡。

  忽然,一阵略带嘶哑又异常豪迈的乐曲声吸引了我。不远处,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正用一件磨得发亮的乐器,向着寥落的行人动情地弹奏着。还有一点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怀中挂着一面镜子。

  我好奇的上前,趁盲人一曲弹奏完毕时问道:“对不起,打扰了,请问这镜子是你的吗?”

  “是的,我的乐器和镜子是我的两件宝贝!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常常靠这个自娱自乐,可以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

  “可这面镜子对你有什么意义呢?”我迫不及待地问。

  盲人微微一笑,说:“我希望有一天出现奇迹,并且也相信有朝一日我能用这面镜子看见自己的脸,因此不管到哪儿,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带着它。”

  我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个盲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而我……我似乎突然彻悟了,又坦然回到学校。从此,我刻苦学习,不懈进取,学业成绩跻身班上前茅,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尽管我现在仍然为自己的身高不够而偶感纠结,但我再也没有产生过改弦易辙,甚至抛弃学业的念头了。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把握现在;屹立不倒的信念,有助于把握未来。二者加在一起,便是幸福的人生。

  群山的线条清晰,仿佛工笔素描

  浩大的天空如一张素色的纸,落笔

  就会产生一些无法擦拭的错误

  

  被秋天爱了那么久,终究会失恋

  时光的手收割最后一线生机

  所谓苍凉,不过是一场风

  为大地纺了一床灰色土质的棉被

  熬不过季节的树与荒野的植物

  躺成地上的一段槁木或一堆枯草

  等待大寒,等待冰封,等待重生

  

  苍鹰收拢瘦骨嶙峋的羽翅

  眼里盈满坚硬与坚忍

  此刻,比无风的水面更为平静

  但内心的潮汐无休止地涌动

  最后一片叶子

  大地的生机被一寸寸收割

  倔强的枝桠,铆足了劲

  礼献给世间最后一丝温暖

  

  往昔的日子在高处轻轻晃动

  此生并没有什么遗恨

  阳光雨露进入纹理清晰的经脉

  在血脉中击出绿的活力与生机

  拥有过和鲜花一同布景的春天

  见证过高于头顶的蔚蓝

  

  在枝头,和一只鸟促膝交谈

  为幼鸟们的露天居所遮风挡雨

  深厚的恩情被铭记,被扩散

  

  唯一的幸存者,像天使坠落

  飞翔的姿势被写进冬天的诗篇

  归根,不过是短暂的蛰伏

  大寒与大雪过后,生命

  将在春天以另一种方式绽放

  我从小便喜欢笔。我上学很早,五岁时便“发蒙”了。先在同族的叔爷处念私塾。他除了教我们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还叫我们练毛笔字。我在几个小伙伴中毛笔字是写得最棒的,常常被叔爷在字角划红圈圈。而每当春节过后第一次捉笔时,母亲便拿来一小张红纸和笔硯,我便端端正正地写上:“新春发笔,事事如意;全家康乐,大吉大利”,为当年的平安祈福,“发笔”的仪式便算完成,就可随意写写划划了。

  解放前夕,我从乡下移居衡阳,在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暑期间歇,父亲要求我每天写十张正楷大字、五张正楷小字,还买来魏碑“猛龙碑”字帖让我临摹。这样扎扎实实练了两个月,直练得我手腕发酸。当时我有些埋怨,现在回想起来却非常庆幸,是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使我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今,也能够在宣纸上挥毫驰骋,龙飞凤舞了。

  从初中开始,我们做作业,写文章,先是用点水笔、钢笔,以后写铱金笔。念高中时,我在父亲的抽屉里发现一支英雄牌金笔,笔尖爽滑,书写舒畅。我死乞白赖,父亲终于把他那支正使用的金笔“赏”给我了。这样写了几年,直至大学毕业。在湖北阳新搞迁校建校时,一天晚上突击搬运,天黑路滑,摔了一跤,回到住地才发现挂在衬衣口袋的金笔没了,我气得好几天都无精打采!

  刚开始练字,不管笔的好坏,什么毛笔都写。直至1960年,我在武汉的荣宝斋买了一支善琏湖笔社出品的“波澜壮阔”大楷羊毫,我才知道湖笔的精妙:笔势飘逸,挥洒自如。我就是用这支笔,写出一幅幅毛体《长征诗》、《沁园春·长沙》等书法作品,并参展或获奖。尽管笔尖写秃,不再使用,但我还是放在案头,留作永久的纪念。

  1964年结婚时,物资匮乏,囊中羞涩,我和妻子只举行简单的婚礼,没有互赠戒指,没有体面的婚宴。因为这些原因,我常常感到对亡妻的愧疚。

  妻子端庄贤淑、温柔善良。她总是和颜悦色,默默地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她用平反复职后的第一个月工资,为我买了一支100号英雄金笔,作为我十余年来为她奔走呼号和坚守的心仪信物,也是对我以往丢失金笔的最好慰藉。

  这支锃亮的不锈钢包嘴金笔,伴随着我爬格子多年。一首首炽热的诗篇从笔端流出,一页頁讲稿和论文在案头写就。妻子虽已逝去,但笔头在纸面摩擦的沙沙声是她亲切的叮咛,我仍能感到她陪伴的温暖。无论我走南闯北,无论我与会或出庭诉讼,这支笔都是我的得力助手。虽然现在电脑写作用笔不多,但这支笔仍随身携带,爱不释手。

  去年春节过后,我与搭档刘玉昆律师出差。回衡后不久,我突然发现笔不见了!我翻箱倒柜,四处搜寻,未见它的踪影。难道遗忘在北京?或者旅途意外丢失?我回忆在京用笔的每一个细节,怎么也找不出疏漏的蛛丝马迹。我茫然了,心急如焚,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那是亡妻送给我的礼物呵!

  正当我心灰意冷时,奇迹发生了!寻找多日的笔终于现身!在我捡回眼膏的床头地面角落,笔就静静地躺在那儿,似乎在诉说十余天来的煎熬和思念。我立马沉浸于失而复得的喜悦之中!

  12年来,我总想写点纪念的文字,但每每提笔又黯然神伤!今天,我重握笔杆,像握住亡妻的纤纤玉指。这是拉小提琴的手指,这是拉手风琴的手指。它本该再拨动琴弦,在鲜花和欢笑声中颐养天年,然而,世事苍茫,岁月无情,现在再也听不到她演奏的美妙琴声和我们相拥引吭高歌。只有亡妻馈赠我的这支笔,见证了这一段坎坷情缘,并流淌出我对她的无尽思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第A17版:版面十七
   第A18版:版面十八
   第A19版:版面十九
   第A20版:版面二十
   第A21版:版面二十一
   第A22版:版面二十二
   第A23版:版面二十三
   第A24版:版面二十四
云水苍苍大义山
衡阳晚报版面二十一A21云水苍苍大义山 2015-11-11 2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