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自杀也是司空见惯了。肯定是无奈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缘由,一了百了。英国有位92岁的老太婆跳桥自杀,令人唏嘘不已,不但是年事已高,重要的是她是因为“索捐”,不堪重负,不能忍受而死,“索捐”而“索命”。
“索”者,索取也。“捐”者也,捐献也。“索捐”,就是向别人要捐助,怎么着都有点强迫的意思。非给不可,不给不行。
英国的这位92岁的老妇人名奥利芙,毕生行善,从16岁开始,一生都没有间断,连自己的退休金都捐出去了。而因为善举,打电话、写信、上门请她帮忙筹款、捐款的络绎不绝,老人一个月会收到200多封求助信和一些骚扰电话。而正是身边这些无休止的索取令老人不堪重负而选择结束生命。
索捐,特别是恶意索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屡见不鲜。不少爱心人士都有此遭遇,甚至为其所困,苦不堪言。对家人及当事人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压力。怀惴“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等40多个荣誉称号的青岛“慈善大王”王明殿自出名后麻烦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天有12名“索捐”者,当“索捐”不成后,他还会遭受各种污辱。一位妇女没有达到目的后,守在王明殿门口声嘶力竭地哭喊。
之所以有人“索捐”,尽管有不少人当是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所迫,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借机恶搞,但是不管何种原因,那都是你自己的事,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别人至少关系不大。
慈善,不是每个人的义务,完完全全出于一种自愿,有正当的选择权。接受,也不是每个人的权利,别人主动给了可以,但是没有权利强要。这一“索”,就使慈善变了味。
这样,把慈善的自愿变成了义务,把接受变成了权利。把慈善绑架在道德的战车上,也是对慈善的恶意透支和勒索。伤害的首先是做善事的人。好心好意帮助别人,有人倾其所有,结果还不能正常生活,有的还落了骂名,里外不是人,“流血还流泪”,不得已走上绝路。世上还有比这不幸的事吗?
由此,影响的是整个慈善事业。听着心痛,看着心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怕出名猪怕壮”,于是,有人选择不做慈善事业,惹不起,躲得起。慈善冷,冷得有其道理。
这既是个别人道德的缺失,也是社会的悲哀。“劣币驱逐良币”,需要救助的也被忽视。
也有人以此作挡箭牌,堂而皇之掩饰着自己不做慈善的行为。
有时候,有人选择沉默当然有其道理。
有心做点好事也委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