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冬毛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和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一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衡阳作为湖湘文化重要发祥地,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上理应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当前,衡阳正在加快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融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强市建设是重要一环。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名城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表明了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着力点和支撑点离不开本地丰富的高校资源。要实现衡阳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文化名城跨越,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发展水平,还应该充分发挥在衡高校群聚的资源优势, 积极参与到衡阳文化强市的建设中来。
发挥在衡高校人才供给的支撑保障作用。在衡高校是衡阳文化强市建设的人才聚集地。衡阳共有普通高校12所,本科和高职高专各有6所,在校学生近20万人,并且形成了从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的多层次人才培养链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人数稳居全省前三,在衡高校每年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人才4万余名。这些深深打下衡阳文化烙印的优秀青年人才,为衡阳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更为衡阳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发挥在衡高校科研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具有天然的科研优势,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高校社会职能的体现。衡阳大力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形成了“一核两电三色四新”十大优势产业和14条产业链,构筑了制造业强市的“四梁八柱”。要进一步推进衡阳这些优势产业发展,势必要求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光靠企业研发团队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发挥在衡高校的科研优势。“衡阳博士行动”三年共计为衡阳吸纳了833名博士签约落户。这些博士既在高校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又通过兼职、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在企业创新创业,为衡阳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为文化强市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发挥在衡高校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作用。在衡高校学生众多、生源地广泛,由在衡高校学生对衡阳进行宣传可产生政府宣传所不能比拟的良好效果,可有力地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在衡高校推介衡阳城市文化品牌有多种渠道和机会,湖南工学院的做法是:把地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作为学科主攻方向,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是打造生动鲜活教材体系,出版了《寻访水口山工业文化遗产》《水口山铅锌矿故事》等教辅书。二是围绕衡阳本地悠久的工业历史和深厚的工业文化,打造了《匠心筑梦:工业衡阳的记忆与传承》本土课程,为弘扬衡阳工业文化、保护地方工业遗产起到了很好的推介作用。三是依托学院省、市两级工业文化科普基地和衡阳党史馆、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等场馆,加强对在校学生和全市中小学校、企业的理论宣讲,弘扬本土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
发挥在衡高校文化产业的孵化创新作用。在衡高校是发展和壮大衡阳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是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高校可设置市场急需的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开设面向地方文化市场的课程,加强与地方文化企业的合作,加速文化产品开发。衡阳高校目前没有一家出版社,大学城没有设置文化产业园区,建议政府抓住契机,加快谋划建设。在衡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等文化活动场馆可以向市民开放,实现市区、社区与校际间的文化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