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谭秀琴 图片为蒸湘区委宣传部和相关受访单位提供
在居民小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在街头斑马线,机动车辆礼让行人先行;在社区,移风易俗、垃圾分类引领新风尚……走进蒸湘区的角角落落,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
近年来,蒸湘区借创文“东风”,精准对标对表,找齐短板、补足弱项,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广泛开展模范好人宣传、“衡阳群众”志愿服务、乡风文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清廉家庭、市域建设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凝聚民心、发挥民力,亮出实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创文工作走深走实,全面推动该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质升级。
好人力量为城市补足精神“钙片”
“‘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好榜样的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翻开《蒸湘区模范好人档案》,映入眼帘的便是引言中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回信中国好人的一段话语,这也是蒸湘选树好人、弘扬好人、培育良好社风的重要指南。
“我们就是做好事,做公益,感觉生活很充足。”
“不讲报酬,只讲奉献,我们要弘扬正能量!”
“虽然我家里困难,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
蒸湘区“好人”们中既有经历苦难却积极乐观向上的,又有生活勤俭仍然竭尽所能捐款捐物的,还有年事已高、依然热衷于各类公益活动的。
近年来,蒸湘区一方面通过召开好人座谈会,成立好人工作室,组建模范好人志愿服务队等举措,引领好人群体参与文明创建、纠纷调解、理论宣传、垃圾分类、爱心帮扶等微公益活动,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好人文化广场和文化长廊,集中展示辖区模范好人风采,开展好人“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交流学习,借助各级媒体不定期宣传好人典型事迹,不断扩大好人号召力、感染力,让见贤思齐、崇德尚善成为蒸湘区的社会风尚。
此外,蒸湘区还常态开展各类优秀典型推评活动10余次。其中,洪自美、刘莉等3人分别获评2023年度“湖南好人”“衡阳好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悦动成长—逆风飞翔”关爱项目获评2023年度最佳“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项目。
“爱心引力”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美育为乡村教育打开了一扇窗。课间广播里播放着《田野里的歌声》,每一个孩子都会唱。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手绘彩虹楼梯,给树上的小鸟制作美丽的小房子……我们努力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并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就是为了孩子们扎扎实实地上好美育课。”蒸湘区雨母山镇中心学校校长郑珊介绍,如今,蒸湘区乡村孩子美育不断发展正是“艺术童伴关爱工程”实施的结果。
2020年,我市提出打造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蒸湘区踊跃参与,紧扣本地实际和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从认识有高度、覆盖有广度、措施有力度、关爱有温度、成效有亮度等五个方面,成立由区委副书记担任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的领导机构,专项推进留守儿童关爱事业,用蒸湘智慧护航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阳光成长,先后打造了11个区级“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示范点,实现辖区乡村小学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全覆盖。
今年4月,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长江商学院深圳校友会携手深圳爱心组织和爱心企业,赴蒸湘区雨母山镇中心校东阳小学举行了“艺术乡村联合行动·美好乡村艺术共创营”开营仪式。活动当天,长江商学院深圳校友会还向该校捐赠了100份艺术素养包,用于支持陈湘波美育空间运营。
3年来,蒸湘区通过“艺术童伴关爱工程”精准帮扶乡村小学,共收到帮扶资金和物资价值178.6万元,免费送教450余次。依托艺术家部落、闰竹艺术院等建立生态农业体验、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等美育实践基地,探索出“美育+基地”“基地+学校”有效实施路径,各艺术童伴示范点学校分别确定以“美术‘掐丝珐琅画’+英语歌曲合唱”“腰鼓+花样跳绳+啦啦操”“剪纸+葫芦丝+硬笔书法”“音乐律动+花鼓戏”等具有蒸湘特色的艺术教育项目,有效提升了辖区乡村少年儿童艺术素养。
涌动的“红马甲”为文明创建添彩
在蒸湘区,总能看到一抹抹靓丽的红色风景线,“红马甲”们活跃在各交通路口、在社区楼栋、在背街小巷、在景区……
“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继续配合社区做好辖区治理和创建工作,发挥楼栋长在社区服务中的‘基石’作用,为构建和美、友好社区贡献力量。”在红湘街道冶金社区年度“衡阳群众”优秀楼栋长表彰大会上,一位社区优秀楼栋长代表说。
为进一步推动“衡阳群众”志愿服务提质升级,不断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蒸湘区大力激活公益力量,点燃文明创建热情。该区创建办紧密联系市级后台,及时对接各单位,对活动开展参与度低、志愿者时长少等情况进行点对点沟通,以提高全区“衡阳群众”的活跃度,并结合创文季度检查加强对各镇街、社区村等59个单位“衡阳群众”工作进行督查指导,优化提升志愿服务效率。
据统计,蒸湘区结合“我们的节日”、学雷锋日、清廉建设、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等开展日行一善·新春关爱慰问,“3·5”学雷锋纪念日60周年暨优秀“衡阳群众”项目(团队)、个人表彰大会,“6·26”禁毒主题公益音乐节、庆“八一”爱国拥军、绿色中元等志愿活动3000余场次。创新推出“衡阳群众”楼栋(屋场)长制,选出楼栋(屋场)长共计1000余人,在辖区已覆盖楼栋2000余栋,覆盖率达86%以上。
文明实践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近年来,蒸湘区坚持党员带头,党群融合,创新举措,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逐渐成为宣传理论政策的讲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舞台,服务群众“零距离”。
“蒸湘人,12月,这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你来参加。”11月28日,蒸湘融媒客户端发布了12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每到月底,该区创建办都会公示下个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参与。
蒸湘区建立了“1+5+54+N”文明实践网格(打造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各1个),形成了“中心有品牌、镇街有样板、村(社区)有活动”的良好格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现全覆盖。
“深化拓展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担当起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使命任务。”蒸湘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道德讲堂、市民学校、“蒸湘大讲堂”、屋场恳谈会、新时代文明实践“四会一课”……蒸湘区注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载体形式,深入宣讲传统优秀文化、好人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
蒸湘区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按照“10+N”队伍建设模式,成立了理论宣讲、法治宣传、关爱健康、文化文艺、助学支教等11支“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伍和“长湖义警”、冶金社区“飞毛腿”、呆鹰岭镇“乡村嫂嫂”等若干支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分队,通过用群众语言讲解理论政策、开展法治惠民服务、创新推出夏季村晚等形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蒸湘区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实践养成、农村移风易俗、城乡文明创建等工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的幸福感,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走进呆鹰岭镇同溪村,村道旁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宣传画如清风拂面,文化墙上展示着“我们的榜样”、身边好人、优秀共产党员、文明志愿者代表,时常吸引大家的目光。一方方小院净起来,一村村街路美起来,一张张脸庞笑起来……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草木交相辉映,美丽乡村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村里建起了绿化长廊、健身广场,家门口就有路灯。”同溪村溪田组村民颜晓红说,现在村容已变了大样,大家对于房前屋后的卫生都是自觉搞得干干净净。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清洁户、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评比,村村响小喇叭定期播放文明温馨提醒,敲门行动上户宣传文明节俭办婚丧喜庆事宜……在蒸湘大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犹如“甘露”,让文明之花在滋养中竞相绽放。
近年来,蒸湘区大力倡导良好家风乡风社风,践行新时代文明新风,推进文明村镇、新农村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树立先进典型。截至目前,蒸湘区有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12个。
“公共文化进村入户,送戏曲进乡村”“以诗词为‘媒’,助力乡村振兴”“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等文化惠民活动层出不穷,雨母山镇村民李大爷表示,村里还有自发组建腰鼓队、龙灯队的村民,他们经常看见文艺团体在村里表演。
蒸湘区引“精神活水”滋养文明乡风。通过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利用主题党课、道德讲堂、科普讲堂等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内容融入课堂,引导群众践行主流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村容整、民风淳、文化兴,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间,正是蒸湘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文明之花让美丽乡村遍地芬芳,源源不断注入乡村美好生活,成为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