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瑞华 通讯员 倪新成 康廉泽
近年来,衡南县扎实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镇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全县建制镇和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县域统筹
一体化推进设施规划建设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衡南县组织编制了县域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按照“整县打捆、城乡一体、市场运作”的模式,筹资5.35亿元,先后建成了24座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规模达1.41万吨,目前已全部通水运行,实现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县新建污水主管网140公里,提升泵站56个,接户管网246公里,建制镇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87%以上。
按照“分类投放、一体收集、压缩转运、集中处理”的模式,该县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筹资6946万元,新建了22座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目前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同时,还投资4.3 亿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成。
建管并重
市场化推进设施运行管护
坚持高位推动,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的项目建设协调服务部,建立“日统计、周调度、月评比”制度,以最快速度、最高标准完成项目征地、“四通一平”、电力架设等前期工作,全力保障建设项目落实落地。同时,通过市场化的途径优选具有较强专业技术、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运营管理经验的社会资本,组建全资项目公司,将项目建设和运营交给同一个实施主体。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考核项目公司,实现了项目付费与产出绩效挂钩。
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厂网一体”, 同步建设、交付使用了主管网、支管网、接户管网,确保设施建成后污水收得上来、设施运行正常。在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的同时,各乡镇(街道) 垃圾中转站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共投放各类环卫作业车辆63辆。
全县还建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信息中心和污水处理智慧管理信息平台,所有环卫车辆全部安装定位系统,环卫工人配发智能手环,各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基础数据、建设项目、运行情况接入平台,实现了在线监测、智能预警、远程控制。
创新方法
调动乡镇干部和群众力量
乡镇污水接户管网建设涉及大量与住户协调沟通的工作,外来的第三方公司难以承担。该县制定了接户管网技术指南和标准图集,由乡镇组织专业公司承担接户管网建设,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群众担任监督员,督促专业公司按照技术要求施工。
屋场的范围较自然村、村民小组更小,一般由公共设施相连、利益相关的几户或十几户构成。该县先后召开屋场恳谈会196场次,动员群众支持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和支管网建设,解决黑臭水体整治、排污沟渠清淤疏浚等问题46个。
衡南县还出台乡镇(街道)污水处理费征收办法,开展伴水征收,收费标准为居民0.85元/吨,非居民1.2元/吨;建立镇村生活垃圾处理缴费制,已接通自来水的镇村按每吨用水0.3元收费,未接通自来水的按每户每月6元收费。目前,全县每年共收取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费685万元、镇村生活垃圾处理费400万元,大大缓解了相关设施运行中的财政经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