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郡(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26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哲学著作《封建论》《天说》等,奠定了他古代卓越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地位。讽谕杂文如《捕蛇者说》《临江之麋》,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诗歌如《江雪》等,均成千古名篇。传于后世的著作集有《柳河东集》《龙城录》等。
805年—815年,柳宗元谪居永州的10年间,无论压抑愤懑、病衰孤绝,还是纵情山水、读书著述,都浓缩成一个古代士人傲岸独钓的标志性画面,1000多年来伫立在衡山脚下的湘江河畔。
柳宗元是唐代佛学造诣很深的学者,他曾说:“余知释氏之道且久”“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30年。”柳宗元自幼信佛,这与他家庭环境有关。少年时,随父亲柳镇去任职的洪州(今江西南昌),马祖道一禅师正在那里传法,称为“洪州禅”,受到江西观察使李兼的礼重。李兼正是柳镇的长官,也是后来他的夫人杨氏的外祖父。当柳宗元在长安做官时,正值德宗崇信佛教,在朝廷上讲三教讲论,对佛教的发展具有草偃风从之功。柳宗元本人也与文畅、灵澈等法师有密切往来。他很赞赏东晋、刘宋以来谢安、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等人与高僧支道林、道安、慧远大师交游的事迹。
他任永州司马时,最初借住在永州龙兴寺,与该寺住持般舟和尚交好,还和高僧重巽、觉照等过从甚密。柳宗元敬慕南岳,与衡山数位和尚或是谈禅论道,或是诗文唱和,或是出游览胜,或是为西往高僧大德撰写墓志铭。他从801年至815年间,就为南岳法证、承远、日悟、惠开、希操五位高僧撰写了墓碑。这些碑文、碑铭均收录在《柳河东集》中。
这些碑志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苏轼说:“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真知言哉!”见证了中唐时期南岳佛教的兴盛。
801年,柳宗元写下《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和《南岳云峰和尚塔铭》。云峰和尚法证,“凡度学者五万人,弟子者三千人”,在当时德高望重,倍受推崇。柳宗元在碑志文中对云峰和尚治学严谨的态度和高尚的人格,给予了极高评价。
《南岳云峰寺和尚碑》:
乾元元年(758年)某月某日,皇帝曰:“予欲俾慈仁怡愉,洽于生人,惟浮图道允迪。”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仪于下。惟兹岳上于尚书,其首曰“云峰大师”法证,凡莅事五十年,贞元十七年(801年)乃没。其徒曰诠、曰远、曰振、曰巽、曰素,凡三千馀人。其长老咸来言曰:“吾师轨行峻特,器宇宏大。有来受律者,吾师示之以为尊严整齐,明列义类,而人知其所不为;有来求道者,吾师示之以为高广通达,一其空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故从吾师之命而度者,凡五万人。吾师冬不燠裘,饥不丰食。每岁会其类,读群经,俾圣言毕出,有以见其大;又率其件,伐木辇土,作佛塔庙洎经典,俾象法益广,有以见其用。将没,告门人曰:‘吾自始学至去世,未尝有作焉,然后知其动无不虚,静无不为,生而未始来,殁而未始往也。’其道备矣。愿刻山石,知教之所以大。”其词曰:
师之教,尊严有耀,恭天子之诏,维大中以告,后学是效。师之德,简峻渊默,柔惠以直,涣焉而不积,同焉而皆得,兹道惟则。师之功,勤劳以庸,维奥秘必通,以兴祠宫,遐迩攸从。师之族,由虢而郭,世德有奕,从佛于释。师之寿,七十有八,惟终始罔缺,丕冒遗烈。厥徒蒸蒸,维大教是膺,维宪言是征。溥溥恢宏,如川之增,如云之兴,如岳之不崩。终古其承之。
《南岳云峰和尚塔铭》:
云峰和尚,族郭氏,号法证。为竺乾道五十有七年,年七十有八,贞元十七年九月十七日终,十月二十七日葬。凡度学者五万人,弟子者三千人。色厉而仁,行峻而周,道广而不尤,功高而不有。毅然居山之北峰,以为仪表。世之所谓贤人大臣者,至南方,咸所严事。由其内者,闻大师之言律义,莫不震动悼惧,如听誓命;由其外者,闻大师之称道要,莫不凄欷欣踊,如获肆宥。故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诏求教宗,则冠其位。披山伐木,崇构法宇,则地得其胜;捐衣去食,广阅群经,则理得其深。其道实勤,而其心无求。自大师化去,教亦随丧。呜呼!大师之葬,门人慕号,长老愁痛,遂相与以为兹塔。砻石峻整,植木蓊茂,凡衡山无与为比者。然而未有能纪其事。余既与大乘师重巽游,巽其徒也,亟为余言,故为其铭。铭曰:
苞元极兮韬大方,威而仁兮幽以光。
行峻洁兮貌齐庄,气混溟兮德洋洋。
演大律兮离毫芒,度群有兮耀柔刚。
栋宇立兮像法彰,文字阐兮圣言扬。
诏褒列兮宅南方,道之广兮用其常。
后是式兮宜久长,叩灵室兮记崇冈。
即玄石兮垂文章,学者慕兮哀无疆。
祝发(724年—801年),俗姓郭,出家后,法证居南岳云密峰下云峰寺。其教“尊严有耀”,其德“简峻渊默,柔惠以生”,被推为人师之首。许多人包括元臣硕老,均稽首受教,任主事50余年,年度超过5万人。弟子有诠、远、振、重巽、素等。
据刘禹锡《唐故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南岳律门以津公为上首,津之后云峰证公承之,证之后湘潭俨公承之。星月丽天,珠玑同贯,由其门者为正法焉”,可知云峰法证就是津大师的传人。云峰法证卒于贞元十七年(801年),“凡莅事五十年”,即主持戒坛50年。
柳宗元通过法证弟子之口称道了法证的业绩。照柳宗元的看法,法证身上也寄寓了儒家的理想人格的观念。无论是受律,还是求道,法证都使人有所收益,接受戒律,人们就知道了哪些是不应当做的;寻求大道,人们就知道了哪些是必须做的。法证不但研读佛教的经典著作下了功夫,而且还参加实际的事务劳作:“理得其深”“地得其胜”,在心无他求之中贯穿了其大道。法证大师身体力行,坚持践履。按柳宗元的描述,法证的人品德操还有儒家经世的印迹。像“师之德,简峻渊默,柔惠以直,涣焉而不积,同焉而皆得,兹道惟则”“苞元极兮韬大方,威而仁兮幽以光。行峻洁兮貌齐庄,气混溟兮德洋洋。演大律兮离毫芒,度群有兮耀柔刚”等等,说明法正俨然是一个儒士。
黄庭坚《南行录》云:“胜业寺(今祝圣寺)有柳宗元般舟和尚碑。”
808年,柳宗元撰《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
佛法至于衡山及津大师,始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出者,为得正法。其大弟子曰日悟和尚,尽得师之道,次补其处,为浮图者宗。世家于零陵,蒋姓也。和尚心大而行密,体卑而道尊。以为由定发慧,必用毗尼为之室宇,遂执业于东林恩大师,究观秘义,乃归传教。不视文字,悬判深微。登坛莅事,度比丘众,凡岁千人者三十有七,而道不慁。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遂服勤于紫霄远大师。修明要奥,得以观佛,浩入性海,洞开真源。道场专精,长跪右绕,不衡不倚,凡七日者百有二十,而志不衰。
初,开元中诏定制度,师乃居本郡龙兴寺。肃宗制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兹岳尤重,推择居首。师乃即崇岭,是作精室。辟林莽,刳岩峦,殿舍宏大,廊庑修直,不命而献力,不祈而荐货。凡南方人颛念佛三昧者,必由于是,命曰般舟台焉。和尚生十三年而始出家,又九年而受具戒,又十年而处坛场,又三十七年而当贞元二十年正月十七日,化于兹室。
呜呼!无德而修,故念为实相;不取于法,故律为大乘。坏衣不饰,揣食不味。覆荐服役,凡出于生物者,摈而勿用,不自知其慈;摄取调御,凡归于正真者,动而成群,不自知其教。万行方厉,一性恒如,寂用之涯,不可得也。有弟子曰景秀,嗣居法会。欲广其师之德,延于罔极。故申明陈辞,俾刊之兹碑。铭曰:
像教南被,及津而尊。威仪有严,载辟其门。吾师是嗣,增浚道源。度众逾广,大明群昏。乃兴毗尼,微密是论。八万总结,彰于一言。声闻熙熙,遐迩来奔。如木既拔,有植其根。乃法般舟,奥妙斯存。百亿冥会,观于化元。同道祁祁,功庸以敦。如水斯壅,流之无垠。帝求人师,登我先觉。赫矣明命,表兹灵岳。于彼南阜,斋宫爰作。负揭致货,时靡要约。袒奋程力,不呼而诺。是刈是凿,既涂既斫。层构孔硕,以延后学。出不牛马,服不絮帛。匪安其躬,亦菲其食。勤而不劳,在用恒寂。纵而不傲,在舍恒得。洪融混合,孰究其迹?懿兹遗光,式是嘉则。容貌往矣,轨仪无极。其徒追思,赓荐兹石。
日晤(745年—804年),即般舟和尚,是承远的弟子。俗姓蒋,永州(今零陵)人。年十三出家永州龙兴寺,又九年受具足戒,又十年主持戒坛。日晤初随南岳津大师修习律宗,深得奥要。后入庐山东林寺,执业于智恩大师,专习净土法门。他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遂来南岳执勤于承远大师,弘扬净土。唐肃宗(756年—762年)诏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常讲戒律。日晤被获首位。他于崇岭上辟林莽、凿岩峦,筑建精室,日“般舟台”,殿舍宏大,廊庑修直。与师父承远同居,专念佛三昧,人称“般舟和尚”。日晤主持法坛凡三十有七年,每岁度僧千人。贞元二十年(804年)正月十七日卒于般舟台。寿五十九,僧岁四十六。
810年,柳宗元撰《南岳弥陀和尚碑》:
在代宗时,有僧法照,为国师,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用尊其位。公始居山西南岩石之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厥道。或值之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槱,以为仆役而媟之,乃公也。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谿谷,丕勤诱掖,以援于下。不求而道备,不言而物成。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以洎于德宗,申诏褒立,是为弥陀寺。施之馀,则与饿疾者,不尸其功。
公始学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诜公学于东山忍公,皆有道。至荆州,进学玉泉真公。真公授公以衡山,俾为教魁,人从而化者以万计。初,法照居庐山,由正定趣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而学。传教天下,由公之训。公为僧凡五十六年,其寿九十一,贞元十八年(802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葬于寺之南冈,刻石于寺大门之右。铭曰:
一气回薄茫无穷,其上无初下无终。
离而为合蔽而通,始末或异今焉同。
虚无混冥道乃融,圣神无迹示教功。
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教其中。
服庇草木蔽穹隆,仰攀俯取食以充。
形游无极交大雄,天子稽首师顺风。
四方奔走云之从,经始寻尺成灵宫。
始自蜀道至临洪,咨谋往复穷真宗。
弟子传教国师公,化流万亿代所崇。
奉公寓形于南冈,幼曰宏愿惟孝恭。
立之兹石书元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