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通讯员 兴文柯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海强
7月21日,骄阳似火,衡南县相市乡直壁村高冲组农民阳龙生站在田间,看着长势旺盛的水稻,心里喜滋滋的:尽管今年雨水少,但不用担心自己的稻子会“渴死”,因为“龙溪桥水库的水已经通到我的田里了”。
阳龙生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村里已经断流20多年的渠道,如今又通水了。
“以前种田都是靠天吃饭,干旱严重的年份,我家300多亩稻田要干死100多亩,今后不用担心了。今年,我预计可以增收10多万元。”
与阳龙生一样受益的还有该乡直壁村、许田村、上壁村、黄金坪村的1万多名农民、7000多亩稻田。
这是在衡部分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持续5年呼吁的结果。
渠道淤塞导致“十年九旱”
相市乡地处衡南县东部,属于衡邵干旱走廊的死角地带。全乡人口3.2万人,基本农田4.8万亩。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用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修建了欧阳海水库和龙溪桥水库,地处这两个水库供水范围尾端的相市乡,农业用水也曾得到改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因为多种原因,该乡范围内的许多水渠年久失修,渠道淤塞,导致欧阳海水库和龙溪桥水库的水到不了这里。即便到了这里,也都是杯水车薪。因此相市乡的干旱十分严重,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持续呼吁5年
相市乡的严重干旱问题引起了市县两级人大代表、该乡直壁村党支部书记阳顺生的高度关注。2018年,在衡南县人大会上,他就此提出建议。
2020年4月,市人大代表、湖南军创万寿大鼎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綦尤润牵头,组织李治军、李小春、王筱玲、王凤英、刘衡英等7名市人大代表专程到相市乡进行调研,写出了《关于解决衡南县相市乡农田灌溉用水的调研报告》,提交给市人大常委会。
在这份调研报告中,代表们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尽快修缮水渠。如果财政资金紧张,建议引入社会资本。二是建好相市补水站,从该乡境内的耒河抽水,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困难。三是参照河长制,对水渠和水利设施进行常态化管理。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节约用水。
2020年,时任省人大代表、衡南县致公党工委主委王金枝在省人大会上也就此提出了建议。
收到人大代表的建议和调研报告后,省、市、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及时转交给省、市、县水利部门办理。
尽管水利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但是因为工程量大、需要的资金多,问题的处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此,代表们没有气馁。
后来,在2021年、2022年的市县两级人大会上,阳顺生牵头,就这个问题联合其他市县人大代表继续提出建议。在参加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市县政府相关的会议上,只要有机会,阳顺生就不断发出呼吁,希望政府尽快解决相市乡的严重干旱问题。
投资230多万元修缮20多公里水渠
人大代表持续五年的努力,终于“唤”来了有力举措。
衡南县水利局局长廖飞波召开局党委会专题研究此事。经过多方努力,今年,衡南县筹集资金230余万元,启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渠道中梗阻畅通工程),对相市乡、花桥镇、铁丝塘镇、洪山镇境内的共计20多公里的龙溪桥水库的渠道进行维修。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清淤、修机耕桥、硬化部分渠道、改建渠道闸门。”7月22日,工程承建方、龙溪桥水库管理所所长刘群林告诉记者,工程完工后,将有1.2万多亩稻田受益。
“衡邵干旱死角中,百姓期盼廿年痛,人大代表持呼吁,渠通水通心相通。”直壁村一个村民写下一首短诗,表达了喜悦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