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双关”是辞格的一种,即是利用文字的“音”“义”条件,使一句话关联到两件事,表面上说甲,实际则指乙,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深沉地表达思想感情。
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摹拟民间情歌,利用谐音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作品,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上了一个小伙子,但还没有确知对方的心意。今天,在这动人情思的春日,那小伙从江边走来,边走边唱,似乎对自己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鼓舞。于是,她想到:这个人呀,倒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呢,东边又出着太阳,真有点捉摸不定呢。诗中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即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从而把姑娘的眷恋、希望、犹豫、期待,全都刻画了出来。
再看唐人两首唱和诗:其一,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其二,张籍《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第一首是准备应进士科举的朱庆余投赠水部郎中张籍的。字面上说的是闺房之事,新娘向新郎发问,自己的打扮是否时髦,能否得到公婆喜欢?而本意则在于,就要应试了,我担心自己的考卷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而以新妇比自己,以夫婿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以便给自己吃个定心丸。张籍的答诗同样写得诙谐有趣。诗中把朱庆余比作一位江浙的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应试担心。朱、张两人都用双关语,赠诗好,答诗妙,一唱一和,珠联璧合。
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作写诗人闻笛的感受。笛声飞来,乍听不知何曲,仔细谛听,方知是一支《折杨柳》。但作者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是指曲名。因为当时人们取“柳”“留”的谐音,分别时每每折柳相赠,以表留恋、惜别之情。“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种场景,一种情绪,它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立时激荡起来。
清代纪晓岚有一首《题〈百鹅图〉》:“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本是为《百鹅图》题诗,作者却借题发挥,一语双关,字面写的是鹅,实际上指的是那些享受俸禄却无所事事的官僚政客。
当代作家端木蕻良也有一首《闺情》的双关诗:“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字面上写一“女儿”心想“情郎”,每天作诗写信,直到“月上枝头”方才歇息;而刚一入睡,又梦见与“情郎”在“西厢”相会。作者把此诗贴在门上,意在以此谢客:我正忙于写作,恋它就像少女恋情郎一般,日夜不得空闲,连梦中都在构思什么的。请来客多多包涵,莫要耽误我太多的时间呀。
最后介绍笔者的一首《戏答》:“成天坐立总哼哼,惹发老妻嗔笑声。问汝当年怀孕日,婴儿临产是何情?”此诗“答”的是因为自己吟诗作对而整天哼呀哼的,惹发了老妻的嗔笑,但又并没有“答”出什么,而是以问作答。运用双关手法,字面上说的是生孩子,内心里讲的是作诗词。胎儿临产,作母亲的既有欣喜,也有苦辛与忐忑,不正跟诗人词家创作的情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