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11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鼓楹联文字笑勘
石鼓书院大观楼内廊柱上的名联。
石鼓书院美丽一角。 ■胡建军 摄
石鼓书院大观楼。 ■胡建军 摄

  ■李慧星

  “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

  锦秀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远连青草,近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

  这是现悬挂在石鼓书院大观楼内廊柱上的一幅名联。

  上联写历史名人与石鼓书院的关系。昌黎首唱: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第一个写石鼓《合江亭》诗。石湖继吟:范成大。号石湖,游石鼓山时写下《石鼓书院》《合江亭》等著名诗篇。侠客纪游:徐弘祖,号霞客,他的《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中有关于石鼓的记载。姜斋感旧:王夫之。号姜斋,曾以《摸鱼儿》词牌填了《潇湘小八景词》。太息前人俱往矣:“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俱往矣”,都过去了!下联写石鼓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衡阳大好河山。这副长联共七十字,对仗工整,气势恢宏,立意久远,脍炙人口。写尽石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楹联佳作。与誉为 “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衡阳文化学者甘建华先生考证:此联为欧建鸿先生所撰。

  欧建鸿(1912—2002年)别名仲远,湖南衡阳县台源镇人。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毕业,曾任南京钟英中学教员。1941年2月,进入衡阳成章中学(今衡阳市八中)任国文教员,后任语文教研组组长。1956年,调任衡阳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65年,石鼓山辟建公园,应邀撰写门联。1976年,在衡阳市博物馆参加工作,落实政策后仍回衡阳教师进修学院,与黄之绮、谭雪纯并称“衡阳三大名师”。后来,与王晨牧、蒋埙、陈植森参加《辞源》衡阳修订组工作。又与王晨牧、陈植森校注王夫之《永历实录》,1982年由岳麓书社出版,为《船山全书·永历实录》点校参考资料之一。1985年9月21日,被聘为迴雁诗社首届顾问。

  既然是欧建鸿所撰,为何悬挂廊柱上不署撰联者和书丹者姓名呢?

  1991年岳麓书社出版的蒋薛编《历代咏衡州诗词楹联选》P445页标注此联作者(欧建鸿)。而《衡阳名胜联墨》P19页标注作者一栏为: 佚名(古)。

  癸卯四月初三,陪同几位先生去集兵区(原潮江乡)一山谷访旧。偶遇石神谷主人芳龄老先生。走进一进两厢的一层小院落,就看到其堂屋挂着欧伯达先生为其书写的《笔舞弦歌》和《琵琶金声韵雁城》的两幅字。落款分别为“志成老弟指教我,甲子秋七月雁城銕樵漫书”和“志成先生雅正,岁次辛未秋仲銕樵欧伯达”。从这落款可以读到欧老先生虚怀若谷,谦虚恭谨。同时,可以看出受赠者在业界的造诣和影响。

  交谈中得知老先生今年79岁,是一位琵琶演奏家和金石雕篆刻家。当谈到石鼓书院大观楼楹联时,老先生兴奋地告诉我,此联是他1980年所刻,并且告知了这幅对联书写篆刻鲜为人知的奇趣轶事。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迄今已有1196年的历史。当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一。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毁屡建,不断修葺。

  1944年6月,日寇大举进犯衡阳,衡阳保卫战中石鼓书院及石鼓山上建筑悉数毁于日寇炮火,仅有部分石刻存留。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要求恢复衡阳的名胜古迹。衡阳市人民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有一座石鼓公园。公园门楣牌匾“石鼓”二字,据传是陶铸所书。现“石鼓书院”四字为沈鹏所书。

  1980年的一天,一个复姓欧阳的领导找到朱大何,说他抄写了屈子健撰的一幅联词,请朱为石鼓书院楹联书丹。朱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宣纸,而是用十几张旧《衡阳日报》报纸,用浆糊粘贴拼成。朱用工业“红丹粉”,又叫“铁锈红”粉。在缸里溶化成橙红色的液体,又加了点化工店买的牛胶溶化搅拌做墨,书写而成。欧阳领导拿着朱大何的书样,交由罗芳龄操刀篆刻。

  “这幅对联上联有一个字是不是用的不妥?‘佳节数从头’中的‘节’字!”

  据芳龄先生回忆,他在放样时,对“佳节数从头”一句,“节”字应为抄写笔误一事,告知朱大何。朱说:屈子健原文是“佳句数从头”。

  “那为什么不改过来了?”我问。

  “当时我们是想改过来,朱大何当年是才平反的“右派”,胆小怕事。最后朱讲,抄文原件是这样,或许领导们有更深的考虑,我们还是尊重抄样吧,故未做更改。” 芳龄老人回答。

  “下联还有个字也用的不妥,你们当时是否也怀疑过?”我接着说:“根据上下联意和词性平仄要求,‘锦秀江山烦指点’”中的“烦”字,应为“频”字之误!

  “你这么一提醒,该联这个字当年我和朱大何先生也讨论过,也还真值得推敲推敲。”芳龄老人说:“上联首句‘珠玑文字任流传’,下联首句应是‘锦秀江山频指点’或‘锦秀江山繁指点’才对,不可能是麻烦的‘烦指点’,有点不顺畅。”

  “您是目前与这幅对联直接接触最早的人啦!”我又问:“您认为是谁撰的?”。

  “据当年朱大何先生亲口对我讲,是一个姓欧阳的领导誊写屈子健的!”罗芳龄回答:“朱大何还将当时用钢笔抄写的原件让我看了!”

  既然提到了屈子健,就得找找相关的资料。为此,我走访和电话咨询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衡阳原专职主委郭露璐,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室主任杨伟东,衡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文杰等。

  屈子健,号天壁,1890年12月生,湖南省衡阳县人。1913年起,屈先后执教于衡阳衡郡联合中学、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0年任三师教务主任。1924年在广州由谢晋介绍加入国民党。1925年赴武昌发展国民党组织,并执教于湖南旅鄂中学。是年秋,赴粤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宣传员、宣传大队长,继而调任该军教导师第二团党代表、第二军国民党特别党部执委会常委,随部参加北伐。1926年屈任湖南省立三中校长。1942年就任新民中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任衡阳船山中学教员、总务主任。1944年与屈凤梧、刘艺侯等首倡衡阳全县联合办学,将县中、道南、成章、新民、含章、建德、青华等7校组成湖南公立联合中学。1948年加入民社党,曾被推为该党衡阳市筹委会负责人。4月加入民盟。1949年10月,衡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任文教科长兼军管会文教接管处副处长。1950年,民盟衡阳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委员。1951年,民盟衡阳市分部正式成立,被推为主委。其后相继当选为第一届湖南省人大代表,第一届、四届、五届湖南省政协常委,衡阳市政协副主席。1962年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0年予以平反。1983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史志办的同志和知情者还提供了屈子健所写的两篇文章《辛亥衡阳光复经过》《省立第三师范在衡阳初期的活动》。

  突然有一天,我在《孔夫子旧书网》看到《长沙市查抄办档案》“衡阳和平解放人员、中央军校三分校政治部主任、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省立三中校长、衡阳光华中学校长、新民中学校长、湖南省政协常委、衡阳市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史馆馆员、参事室参事屈子健(衡阳县籍)退还被查抄财物资料一册9页”的拍卖广告。我好奇地点开并搜索了介绍屈子健的文章:长沙和平解放前夕,省工委指示其所属衡阳工委应着重抓好国民党的上层和中层的工作……建立了“新民主主义人士联合会”。其人员有屈子健、朱大河、刘慕唐等。他们在后来策反杨晓麓起义的活动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衡阳党史》第二十章记载:湘南工委所属衡阳工委为了作好统战和策反工作,根据湘南工委的指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人士联合会”,发展了一大批资深的民主人士和进步人士。屈子健、朱大河、刘慕唐,肖企云、何一平等同时参加了“联合会”。

  原来屈子健与朱大何早在衡阳解放前就认识,并且是同事,后又同在衡阳市政协工作。

  为此,回来后,我又专程或电话向杨宝琳、蒋星星、宋自凡、余庭良、麻安田等楹联届诸先生讨教。杨宝琳特地找出其1992年拓印原件制成电子版发我参考。特别是甘建华先生将他数十年对石鼓文化的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品鉴这幅对联。

  回衡后,我即刻找出蒋薛《历代咏衡州诗词楹联选》一书,《石鼓江山联》篇载:“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丛头,太息前人俱往矣;

  锦秀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远连青草,近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佳节数从 头”的“从”字也误印成了“丛”。

  而在《衡阳名胜联墨》一书《石鼓江山》章载“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额记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

  锦秀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远连青草,近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

  联中又将 “霞客”误印成“霞额”,其他也没有什么区别。

  此外,我又找到天津古籍出版社戴述秋《石鼓书院石刻诗词楹联集萃》将“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额记游,姜斋感旧,佳篇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中将“佳节”更正为“佳篇”。同时标注另一说为“佳作”。作者还在说明中写到:“此联曾镌刻于原石鼓公园大门立柱上。由当代楹联家衡阳欧建鸿先生撰联,当代书法家、衡阳市首届书法研究会会长朱大何书联。”

  从芳龄先生的谈话和三本书载,对联是屈子健、欧建鸿所撰还是佚名,均没有详细考证。但对联中“锦秀江山烦指点”“佳节数从头”两句中的 “节”“烦”两字。本人又听取了部分楹联专家的意见,大多认为应为抄誊之误。这能否又说明一个事实,如果撰联作者是本人提供给朱大何先生书丹,应该不可能出现两处失误的。

  “石屹崖岩浪击鼓,风柔拂亭月盈江”。从1980年算起,大观楼楹联悬挂近40余载。多少文人雅士,黎民百姓驻足吟诵,凭吊先贤。发思古悠情,悟湖湘文脉。无不为衡阳深厚的人文历史、书院文化、自然景观所吸引,起到了巨大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和增强了衡阳人文化的自信心。

  今之所以写出上述文字,绝无想考证此联由谁所撰之意。此联不管是谁所撰,都是衡阳石鼓书院一幅名联,衡阳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衡阳诗词楹联艺苑中的一朵仙葩。更非自以为是要校勘名联中文字之意。或许撰联者当初本意如此,特意为之。也或许吾辈浅薄,才疏陋闻,不能理解诠释名联精要。只是“聊作无益之事,以遣罔知之生”,想借此拙文,让大家在游览石鼓书院时,增加一点趣闻轶事,多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也想就拙作求教于方家,求教于知情者,提供更多的史料依据,以解我揭谜之渴。

  离开石鼓书院,对面店铺里正在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听着这歌曲,我不由自主地又回头看了看夕阳里的石鼓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石鼓楹联文字笑勘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石鼓楹联文字笑勘 2023-06-11 2 2023年06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