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翼
近日,笔者无意间刷到一个短视频,博主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镜头里人头攒动。博主一本正经地说,当博物馆变成菜市场,好像就没有什么文化可言了,“我”觉得用这种方式传承文化,是一个显得很可笑的事情,因为显得我们非常非常没有文化。
这个视频笔者反复观看,最后基本可以确认,应该属于一种套路另类而更显高级的凡尔赛。博物馆变成“菜市场”当然是好事,因为亲近博物馆里的文化藏品和历史故事、价值积淀的普通人多了,恰恰说明了当地博物馆办得好、博物馆的打卡率、受众度和普及面着实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人们就像闲来没事逛菜市场一样,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或者带着多年挚友、新交的男女朋友来博物馆里走一走,这难道不是一种别样的温馨和“浪漫”吗?这难道不比死读书、听讲座、看视频、满堂灌对于提高人们精神文化品位和精神传承自觉更有用有效且有趣有味的多吗?与其把时间花在一种毫无信息增量和价值传递的庸俗娱乐上,不如多到博物馆里去亲近5000多年的文明成果,感受180多年的风雨沧桑,触摸70多年的波澜壮阔,感触40多年的极速跨越,品读10多年的乘风破浪,这难道不是一种雅俗共赏、烟火阑珊的都市生活方式?
博物馆变成菜市场,这种现象还不够普遍,仅仅在个别假日期间的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等少数几个地方出现。相当多的大中型博物馆还处于“门前冷落车马稀”,甚至“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前期投资和政府补贴都不小,可关注度和打卡率始终上不去,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各方面都作出探究。
很多时候,不是市民游客不“赏脸”,而是经常处于“头条”位置的网红博物馆曝光率太高,给人造成过于强烈的不去不行的印象,去了之后也确实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口碑就越发不胫而走,热闹如菜市场也很正常。
相反,对一些知名度不高、传播度不足博物馆而言,“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虽然藏品和展览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都相当可观,可吃亏就吃在“架子太大”或者是营销经费太少,不愿意或还不会去做更多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自我推销工作,实力不凡、乏人问津。甚至有些博物馆虽然内容庞杂、展品金贵,可选址却非常“偏远”,自个都承认本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住宿、餐饮不便”,然后请观众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及方式。这绝对是最好的“劝退”广告;还有的博物馆,只保留手机微信预约门票一种方式,可能没考虑到还有老人不会用手机,而对6岁以上未成年人,要求预约成功后,还需要携带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到人工窗口办理入馆凭证,手续较为繁琐,结果可想而知。
老百姓是文化的创造者、主人翁、亲娘舅……笔者认为对绝大多数普通博物馆而言,在已经免门票费用的基础上,没有很大必要跟一些超级热门博物馆学。如果实行来了就能进、进去就能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没有听说哪个菜市场还得提前预约,或门口还“查验”身份证的。在这一点上,博物馆真的不如菜市场,烟火气还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