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安
钟鼓始为计时,继为警讯号令,亦作标志,故古城多有钟鼓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衡阳旧城有大、小钟鼓楼各一座。小钟鼓楼原为“钟楼”,位于府治东偏,即华光街中转角处,东倚城垣,靠近炮台。知府张奇勋于康熙八年(1669年)始建,并作有《钟楼记》。
后记,雍正三年(1725年),知府孙元重修。作有《钟铭》曰:“湘水东,衡岳阪。鲸之铿,宅此楼。发晨昏,惺惰媮。辰逢午,乃重修。声政教,匪宴游。时术勤,黍秣稠。永太平,四民休。左贲鼓,于千秋”。延至民国年间尚存,但已陈旧不堪。
大钟鼓楼,原为“谯楼”,亦称“鼓楼”。位于府治西偏,横跨“府正街”(今中山北路),东位今潇湘门横街转角处,西位今司前街出口处。
明正统年间,知府邹良垒石为台,建层楼于上,号为“丽谯”。上挂“广大高明”横额,通判沈荩手书。邑士邹统鲁有《郡钟楼铭》曰:“爰作衡器,晨昏以启。纪三平六,式和风雨。实大声宏,协诸鲸齿。岳湘永奠,视此笋籚。”
钟鼓楼气势雄伟,登高瞭望,全城湖山陌巷,星罗棋布,尽入眼底。楼上悬吊宏钟大鼓,报时报警。每晚二更,静街鼓响,城门关闭,停止通行。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六月大水,官衙民舍多被水淹,官员灾民皆登上城楼与大小钟鼓楼避灾。明末,楼毁于兵。康熙二年(1663年),知府刘进礼修复。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周,改元昭武,踞府治为行殿,改“钟鼓楼”为“五凤楼”,为时不久,复毁于兵。至乾隆间,又重新恢复,并常驻巡防军队,着重注意火警。
衡阳城向多火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本道孔、本府饶同时莅衡,深为筹度,颁行治火政令。饬衡阳县令徐堂、清泉县令江恂,按地势民情,责令各坊住户,平时每10家共送水15担,贮于大桶。20家凳一石池,储水30担。每字号备挑桶三担,提桶、木瓢、汲筒、铁锚、扛绳、铁锄、铁斧各一,矛钩三,麻搭二,造册交保正收掌备用,随时巡查。
两县共选民壮48人,给以白补马褂,腰牌、提灯,书名保正名目。暮夜守城军验为救火字样,经过无阻。平时朝夕巡警,一见火起,本坊保正登钟鼓楼击鼓撞钟,并登城墙鸣锣吹号。
文武官衙平日派定兵役,看守各仓库、禁狱。壮役齐赴火场,束短衣,着靸鞋,营兵协助。持矛钩拔屋、刨柱、倒墙,以断火路,并让开水路,由桶担源源接济,不问军民,迂担发筹,事后按筹付酬。
光绪庚寅岁仲冬,衡阳知县樊森、清泉知县潘介藩捐修“太平官井”。并置有汉白玉石碑,现嵌市博物馆壁间。上述措施,行之有效,经久未废。惟救火工具,逐步改进,至民国年间,已出现用水龙喷水救火,救火队改为“消防队”。
民国十一年(1922年)农历壬戍三月初九上午10时,衡城上空,大雨倾盆,雷电交作,钟鼓楼遭受电击。合抱柱椽,劈成两开,神像被烧黑。事后仍加修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一年,钟鼓楼上设有防空哨报警。次年为疏散方便,将久经刀兵水火的大小钟鼓楼,于挑毁城墙时一并废掉。防空警报台移至正康祥楼顶。形势发展,城廓焕新,历史古迹,至今犹保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中。
其实,知道钟鼓楼的老人已不多了。钟也罢,鼓也罢,都只是历史长河中一粒火星;钟声也罢,鼓声也罢,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缕涛声。风来哗哗作响,风去寂寂无声。只剩下岁月深处,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叹息,那就是历史的回声。偶尔让谁子夜惊起,在黑沉沉的夜色里,苦捱天明。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雁歌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