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诗词的抒情不外乎直接、间接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咏物抒情之类,我将在《“借写”之妙》篇中详谈;本文先说直接抒情。
所谓直接抒情,就是不借助于别的手段,直截了当地倾吐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抒情方式看似平淡,只是直白、坦率的宣泄,但却能收酣畅淋漓、动人心魄之效。即以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几种情感而言,就有不少直抒之作。
比如写“喜”。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篇围绕一个“喜”字直抒胸臆:首联点题,春天是万物萌生的季节,正需下雨,而雨果真适时而下,于是诗人起笔就满心喜悦叫“好”!第二联从听中写雨:他细听那雨在春夜细细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不禁由喜生敬。由于雨细得“无声”,听不真切,故出门去看。第三联从看中写雨:见那云层正厚,雨意正浓,今夜该有一场透雨!于是尾联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之后百花盛开、春色满城的美景,心情更是无限喜悦。整篇就这样通过所听、所见、所思的不同角度,把“喜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的主题是诗人听到安史之乱已经平定的捷报,因而急于从避难的蜀地奔回河南老家的心绪。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都是写闻讯之后的惊喜之情。第二句写诗人喜极而泣,喜不自胜;第三、四句写妻儿愁容顿消,诗人则卷起诗书,手舞足蹈;五、六句写诗人饮酒放歌庆贺胜利,合家打点行装准备还乡;末二句写来日的一路归程以及归心似箭的急切、欢快之情。一个“喜”字贯串全篇,如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不可遏抑,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比如写“怒”。岳飞的《满江红》,首句便是“怒发冲冠”,下阙更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通篇洋溢“精忠报国”、抗敌御侮的慷慨激昂之情。再看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阕回忆一次擒拿叛徒的战斗经过,下阕写眼前情事。“春风不染白髭须”,人老不能再年轻。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作者的作战计划得不到朝廷重视,连作者本人都遭排挤,平戎策换来的却是种树书(指罢官家居),一腔抱负成了泡影!从而抒发对腐朽朝廷强烈的愤懑。
再如写“哀”。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土被安、史叛军所占,首都长安杂草遍布。被囚之身的“我”见了花开就要落泪,听到鸟叫便觉心惊。战乱中难以收到家信。头上青丝变成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经受不起了。满腔忧国、忧民、忧己、忧家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读来催人泪下。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第一首追忆往日的艰苦生活和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关心,表达共贫贱而未能共富贵的痛楚;第二首写妻子去世后的情景,以施舍旧衣、怜惜婢仆寄托哀思;第三首因妻子早逝而慨叹人生短暂,抒发无尽的长恨。全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抒写缠绵哀惋的真情,为古代悼亡诗之佳作。
又如写“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反映宾主共话丰收年成、相约重阳赏菊的欣悦场景,以及作者与故人的深情厚谊,读来回肠荡气。而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农人们在夏夜的稻花香里预言秋来的丰收,连青蛙的鸣叫也像是欢悦的祝贺声……
直抒之美的篇章灿若浪漫春花。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直抒美,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是一种直抒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是一种直抒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是一种直抒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种直抒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一种直抒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直抒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一种直抒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一种直抒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也是一种直抒美……
笔者有一首《鹧鸪天· 稀龄上网》:“咫尺遥知造化功,胸含万类自雍容。任它冗冗千般惑,看我轻轻一点通。 忘老迈,甚龙钟?与时俱进志犹雄。今朝结识伊妹尔,来日新登楼几重!”(载2013年12月《老年人》)也是直抒胸臆,表达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与时俱进的心志,尚觉颇为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