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唐代诗人丘丹在《奉酬韦苏州使君》云:
久作烟霞侣,暂将簪组亲。还同褚伯玉,入馆忝州人。
褚伯玉(394-479),字元璩,东晋太元十八年出生于钱塘(今杭州)。褚伯玉丰采飘逸,少年时候就喜欢阅读庄子、老子的著作和神仙传记一类的书,羡慕神仙冲虚,潜心修道。《南齐书·褚伯玉传》云:“褚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居瀑布山。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西汉元帝时高道)。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是我国南齐时代的著名道士和隐士。
他志向高远,坚决不结婚,一心一意修道。据记载,褚伯玉18岁那年,父亲怕褚家失了香火,便强迫他迎娶。当迎亲的花轿抬着新娘到他家的堂屋前,他便从后门悄悄溜走了。
他操行高洁,绝不做官,当地官员请他出山,他住了两晚就告辞。齐高祖封官许位,他以病推辞不就。《南齐书·列传·卷五十四》载,“宋孝建二年,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 太祖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又辞疾。”
褚伯玉走出家门后,在西白山(在今绍兴市)上隐居下来。西白山是座道教名山,当年,出身官宦世家的葛洪云游天下名山时,被西白山恢宏的气势所震慑,便隐在山中,终年采集草药,研制神丹,编写医书。褚伯玉到西白山后也与外人隔绝,潜心修道。不论酷暑严冬,都是穿着一件薄衣,好像季节的冷热变化与他毫无关系。
在西白山上,褚伯玉以磊石作台,每当朝霞升起和晚霞飘飞的时候,就站在台上宽衣松带,两手握固,迎着奔涌的五彩流霞瞑目收心。他的行踪也很奇怪,不走人行道路,经常在那些人兽不至的峭壁险岩、急湍飞泉的地方走来走去。有人说他是在修炼飞身的功夫,有人说他是在那些地方采集仙草仙药,就是漆黑的夜晚,也不歇息,身上发出光亮,行走时好像一团流火,只是他的行踪谁也猜不透,只知道他“采霞而食,绝谷饮泉”。
褚伯玉在西白山上修炼时,开辟了许多溪涧,又广种树木,还引进了许多茶叶新品种和草药。经褚伯玉苦心经营后,西白山更是青山叠翠,流水潺潺,风景优美,俨然是个悠然的世外桃源。
这种融自然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山居”生活,在南朝文人士大夫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
从市井的繁华走向山林的寂寞,褚伯玉的目光反而更加沉静和明亮了。南岳衡山,是他魂萦梦绕的地方。褚伯玉离开西白山后,南行近千里来到南岳衡山,谒祝融,登紫盖,隐居于此,修行十多年,一没有住房,二没有锅灶,根本不食人间烟火,以五彩霞流为食。“炼气餐霞,积年绝粒。”
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云:“……,伯玉好读《太平经》,兼修其道,故为观名也。又贾自然于此焚修,遇南岳真人陈少微(字子明)而礼之。真人曰:‘子之所修,吾知之矣。将有高真,必传其妙。’后遇青城丈人降室,授九一飞仙之秘。白日冲举。”
他长年修道的山峰,便叫作采霞峰。清代李祀柳《七十二峰歌》云:“雷祖采霞白石罅,耆阇掷钵碧云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采霞峰古名“应相峰”,相传南朝齐高帝敕建太平观于峰。《衡东县志》记载,采霞峰,位于衡东县珍珠乡乌石村,海拔100米。相传,嘉庆皇帝曾问状元彭浚:“彭浚, 你家在哪里? ”彭浚含笑回答:“头顶采霞峰,脚踏双凤桥;前有珍珠堆,后有银珠岭;左有金花桥,右有银花桥。小臣住在王子塘。”
《衡州府志》记载,齐褚伯玉,字元璩,隐此采霞而食,故名。李元度《南岳志》记载,采霞峰,在县治河东,齐褚伯玉,字元璩,隐南山十余年,采霞而食。
当代著名诗人丁欣有《衡岳七十二峰题咏·采霞峰》诗云:
药炉烧得星河转,雲气铺成石室斜。天子诏来长不起,道人所好只餐霞。
在《南岳总胜集》中有两条与采霞峰相关的重要线索:
其一:“采霞峰,古应相峰也。齐褚伯玉,字元璩。隐南山十余年,妙该术解,采炼吐纳。夜有神人,告齐高祖曰:‘南岳有异人,与陛下祈福。’因采访,诏之不起。后端午夜,梦见炼丹。帝曰:‘此仙伯也。先君曾诏,不赴。’因诏吴、会二郡以礼资遣。敕建太平观,迁瀑布山下(即今采霞峰)。门人王僧镇名曰‘应相’。”
其二:“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塘人。隐南岳瀑布山(即今采霞峰),妙该术解,深览图秘,采炼纳御,糜不必为。”
湖南省第一测绘院通过对衡阳市基础测绘数据库中的16.8万个地名进行检索,找到衡东有个叫“印湘村”的地名,与“应相”谐音。实地调查发现,20世纪70年代修建衡东县城到石湾镇的公路,在采霞峰东侧炸石头,炸至山顶时,村民曾看到一座石墓,上面刻有“褚伯玉之墓”字样。与史料记载的两条线索基本吻合,确认采霞峰位于印湘村无疑。
采霞峰上原来有庙,名风仙庙。庙宇坐北朝南,分两进,东西为配房。前面为和尚的住房,后进是大殿,里面供的主神是观音菩萨,两边分列风、云、雨、电四仙,东西山墙上还有十八罗汉。庙四周古木参天,寺前多柏树,寺后多松树。周边白莲、潭泊、金花等地的信士,都来这里烧香。尤以七月半为高潮,每日人数成百上千。庙里蓄有几亩田产,田租加香资,维持和尚生计不成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还先后住过两位和尚,当地人呼吴斋公、谭斋公。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庙宇被拆毁。
2015年12月,由原印湘村、富塘村、山冲村合并成立新的采霞村,因此,确定采霞峰的准确位置即位于今天衡东县洣水镇采霞村。江苏溧阳诗人马建华赋诗《采霞峰》曰:
不食珍馐但饮霞,丹炉炼罢驾仙槎。君王只是凡夫子,岂识南山五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