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庾阐,字仲初,东晋文学家。颍川鄢陵(今属河南)人。少随舅孙氏过江,州举秀才,后为西阳王掾,累迁尚书郎,以参加平苏峻功,赐爵吉阳县男,拜彭城内史,召为散骑侍郎,咸康五年(339年)出为零陵(今永州)太守,官终给事中。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庾阐是东晋时期一个被忽视的文学家,《世说·文学篇》注引《中兴书》:“阐九岁便能属文”。 所作诗、赋、铭、颂在当时颇负盛名。庾阐写有不少描写山水之作,清新明丽,当时文名甚高,是颍川庾氏中唯一被《晋书》列入《文苑传》的文人。《晋书·庾阐传》载庾阐有诗赋铭颂10卷,已佚。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存其诗21首,其文则存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庾阐已经是山水诗人。中国历史学家、新史学宗师范文澜也认为,写山水之诗,是从东晋的庾阐真正开始的,称之为谢灵运以前的山水诗人。
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山势雄伟,逶迤蜿蜒800里,有大小山峰72座,其中以祝融、紫盖、天柱、芙蓉、石廪五峰最为竦峙。其山群松挺丽,古木参天,松柏交映,奇花异草四季郁香。山上名胜古迹、历代碑刻众多。
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庾阐被任命为零陵郡(今永州)太守,赴任途中,他来到衡山,登祝融,访仙道,采草药,写下不少诗歌。《衡山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北眺衡山首,南睨五岭末。
寂坐挹虚恬,运目晴四豁。
翔虬凌九霄,陆鳞因濡沫。
未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
此诗意境高远,作者登高远眺,景物描写细腻而奔放。庾阐欣赏衡山大美自然风光的同时,倾听大山的呼吸,和苍穹、生灵对话,并因而感到心情悠然开朗。体现庾阐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的生活境界。
当“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主导东晋诗坛时,庾阐描写南岳衡山的诗篇却不落窠臼,侧重于自然景物描绘和游览中的真实感受,风格清新明丽。又如他在《游仙诗十首·其一·神岳竦丹霄》写南岳:
神岳竦丹霄,玉堂临雪岭。
上采琼树华,下挹瑶泉井。
在庾阐的笔下,衡山高大巍峨,
冰清玉洁,如同仙界瑶池,非凡人所居。
南岳,作为国之寿岳,民之寿山。庾阐慕名而来,和道众结为方外之交,一起探讨长生之道,还到祝融峰、芙蓉峰、天柱峰、红花峰等峰岭中采撷黄精、灵芝、三七、石髓、石蜜等可滋长寿的中药材。他特地写《采药诗》,以记其事:
采药灵山,结驾登九嶷。
悬岩溜石髓,芳谷挺丹芝。
泠泠云珠落,漼漼石蜜滋。
鲜景染冰颜,妙气翼冥期。
霞光焕藿靡,虹景照参差。
椿寿自有极,槿花何用疑。
全诗描写了灵山(衡山的尊称)山高水清、药草挺秀的画面,勾勒出追求健康长寿、勤劳勇敢的采药人形象,描画出群峰被霞光映照的美好风光,抒发了崇尚山水自然、追求养生的思想情感。
有学者言,作者从339年到351年均在零陵为官,这首《采药诗》是写永州九嶷山,而不是衡山。其实,庾阐为官零陵期间,并非一动不动,而是多次往来九嶷山和衡山之间,采药九嶷和南岳,是可信的。
位于衡阳市区的石鼓山,山似半岛耸立于蒸水与湘水汇合处,海拔69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向来为文人雅士关注。庾阐也慕名来到临烝(今衡阳)打卡,登石鼓山,而作《观石鼓》诗,咏其胜状:
命驾观奇逸,径骛造灵山。
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
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
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
翔霄拂翠岭,绿涧漱严间。
手澡春泉洁,目玩阳葩鲜。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观石鼓》诗,情感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格调高雅。有“鸣石”声,有 “雷骇”响,一“拂”一“漱”把云与岭,涧水与岩石的关系描绘得生动传神,仿佛两者之间就是千年的朋,万年的友。我们可以跟随庾阐游赏的路线,领略1600多年前 “一郡佳处”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