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见习记者 朱希龙
“服用市中医医院开的中药后,症状确实比身边未曾服用过中药的感染者要轻。”连日来,我市不少新冠病毒感染者对衡阳市中医医院开具的中药治疗方给予了高度的反馈,大部分来院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对医院推行“瘥后防复”的诊疗理念非常满意。
2022年12月,面对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市中医医院未雨绸缪,根据湖南省中医管理局提供的中药防治“预防方”方案和方舱实践出来的临床经验,新冠病毒感染者表现出来的寒、热症状,推出了治疗一号方和二号方。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该院所开具的中药干预治疗越早,患者转重率越低,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重症。
近日,市中医医院各科室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凭借着“中医+西医”特色防疫方案,扛起中医的鲜明旗帜,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
药剂科:人机“连轴转”,确保供药充足
从2022年10月开始,全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持续走高,为了帮助市民降低新冠感染率,协助西药阻断轻症型患者转为危重症患者的风险,缓解病痛的折磨,市中医医院向全市机关单位、银行、学校、各大医院发放“预防方”和“治疗方”共计约10万包。在全市药品供应短缺的时候,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医护人员和机器“连轴转”,用他们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购药难的问题。
据了解,药剂科共有70个人,其中煎药房6人,在疫情放开之前,市中医医院作为中药熬制点,一直为新冠隔离救治点提供中药熬制任务。“新十条”发布后,原本就繁忙的药剂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了,医院研究的两种治疗新冠的“治疗方”也被火速送往医疗前线,帮助大家渡过难关。“两种‘治疗方’针对两种症状不一样的人群,一号方针对偏湿热患者,患者表现为持续发热、出汗,由银花、连翘、佩兰、黄芩等17种中药组成;二号方主要针对偏寒热患者,患者表现为怕冷、畏冷、畏寒,市中医医院对症下药,选取了藿香、陈皮、防风等12种中药组成,”该院药剂科副主任李荣明介绍药方细节。
李荣明今年60岁,再过几个月就到了退休的年龄,明明可以退居二线,而他却选择冲锋在前,和药剂科其他医护人员一样,连续多日值岗。哪个科室医务人员因疫情倒下了,哪个科室就会有他的身影,有时候煎药房煎药人手不够,李荣明便主动参与煎药等体力活。李荣明心系百姓,疫情当头,他用实际行动担负起“药剂科”的调配任务,确保每一包“预防方”和“治疗方”都能及时地送到百姓手上。
煎药班班长刘和平今年59岁,和李荣明一样,他也快到退休的年龄。煎药房总共有20台机器,在疫情高峰期间,为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市中医医院大幅增加了熬药仪器的使用时长,机器每天7点多开机一直持续到晚上11左右才关闭。为了确保正常运转,每天煎药房至少要有3个人守在机器旁。可面对同事相继倒下,作为医院中药煎制的总负责人,刘和平没有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请过一天假,而是索性买了一张行军床、一个电饭煲,将家“搬”到了煎药房旁边的杂屋里。
全市每天的“治疗方”需求在1000包以上,可医院正常的每日出药量不足200包,所以刘和平和煎药班成员们加班加点,尽可能地多生产抗疫药剂。刘和平长时间超负荷坚守岗位,每天上班时间从早晨6点持续到凌晨2、3点。“阳了以后会出现乏力的症状,而煎制的药包泡水以后有近40斤重,有时候一个人抬不起来,我们就两个人抬,多亏科室里唐姣丽、李海瑛、甘宁、王英的辛苦付出,才有了我们煎药班出色的成绩。”今年,医院鉴于刘和平在抗疫期间的出色表现,给予刘和平“抗击新冠病毒先进个人”荣誉。
检验科与呼吸内科:
行走在刀尖的“尖兵”,助力健康起航
去年,市中医医院检验科一共派遣了五批“检验人”援外核酸检测,前往怀化、娄底、贵州、上海、新疆的援外核酸检测。同年10月26日,市卫健委将方舱实验室建在市中医医院,最多的时候,医院检验科一共负责8轮的核酸样本检测,一轮要筛查十几万人的核酸样本,平均一天有7000余管的任务。
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缺少人手的情况,检验科蔡春莲主任统一调度和安排,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让人感动的是,蔡春莲曾在2019年被确诊为乳腺癌,到今年她已经接受了8次化疗,其中所遭受的痛苦不言而喻。可蔡春莲不忘“医者”的初心,即使自己感染新冠病毒也坚持到岗,未请一天假。蔡春莲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可以让我忘记病人的身份。作为一名党员,我更深刻明白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必须站出来,把事情做完,这样才配得上党员的身份。”
检验科的其他成员也非常团结默契,在蔡春莲的带领下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抗疫战场上优秀的“侦察兵”。陈星医生作为一名女同志,在驰援张家界的时候第一个主动报名;朱成斌医生的爱人已经怀孕七个月,可考虑到医院人手紧缺的现状,他最后还是选择报名参加了援外核酸检测。
如果说检验科是抗疫前线的“侦察兵”,那么呼吸内科就是直面病毒的“突击兵”。市中医医院是衡阳市最早开展俯卧位通气的医院之一,在该院呼吸内科,随处可见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的场景,“有些患者体重比较重,我们就合力帮助患者翻身。有些患者一开始并不接受俯卧位通气这种疗法,我们会让其他收到疗效的患者与他沟通交流。”在该科护士长罗灵芝看来,不仅要给予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充足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治疗,心理治疗也必不可少,所以罗灵芝会多和患者开展交流,及时地将患者救治情况反馈给其他患者。
罗灵芝介绍,有一位老年患者起初觉得俯卧位通气睡姿太难受,不肯配合治疗,但是在听取同病房患者的建议之后,自己主动要求医护人员协助自己进行俯卧位通气。经过医院的积极治疗,患者由一开始的血气不足、血氧浓度低,好转至现已能自主进食。
ICU与急诊科:中西并重,提高救治能力
ICU与急诊科作为收治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最前沿,医护人员的救治能力和速度直接决定患者生死。市中医医院医护人员时刻整装待发,他们牢记“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凭借着过硬的医技和细致入微的关怀,挽救了不少徘徊在生死线的患者。
据了解,从2022年12月10日至今,该院120急救车原来每天出车量是6—10趟,现在每天至少20趟,急诊科共收治了2000个以上患者,其中90%的是65岁以上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数据反映了急诊科巨大的压力,急诊科主任殷世平秉持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总方针,在医院领导班子统一调配下,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安排到其他科室进行及时的救治。
“急诊科的救治流程严格按照新冠病毒诊疗方案第九、十版执行,被送来急诊科的患者病情普遍严重,有时候对患者紧急治疗后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治疗,所以我和急诊科的同事们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帮助每一位患者都能平安出院。”殷世平说。
经过反复的临床试验,中西药并用在救治危重症患者上形成了中国特色治疗方案,ICU副主任肖葵介绍:“在为患者治疗时,我院推出的‘治疗方’治疗黄痰、黄鼻涕、咳嗽效果良好。”
ICU病房不像普通病房,患者需要有人24小时陪护,再加上住院的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呼吸困难的情况,所以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在ICU科室成为了常态。在抢救病人的关键时期,肖葵有时候会三十多个小时持续在岗。她除了负责ICU内治疗的诸多事宜,还要对其他科室进行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的培训指导,联合几个科室每日开展多学科会诊。
近日,一位82岁的患者从呼吸内科紧急转到ICU,被送来时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的状况。转入时,医务人员一边推着病床,一边对其心脏紧急按压复苏。肖葵经过慎重考虑,为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随后进行了抗病毒、抗感染等一系列救治工作,后辅以中成药清肺排毒加减进行清热化痰。五天后,肖葵为患者拔管,随后老爷爷转入了普通病房,现病情恢复稳定。
上述五个科室只是市中医医院各科室团结奋战的一个缩影。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市中医医院在治疗危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该院将继续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救助模式,继续开展针对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会诊,做好中西药储备,扩充中医救治的医疗资源,发挥中医药在新冠防控中的特色优势,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