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刘衡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魂育人”为己任,抓好思政教育阵地,在教育中能够彰显初心、坚守初心,通过科学的育人方法发挥出思政内容的本位价值,为社会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打造育人新阵地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如果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容易导致思政教育失去方向。高校党委需科学统筹各类优势资源,在校内打造“三全育人”体系,持续强化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施深度和广度,将铸魂育人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来抓。高校还需利用党建工作、体制变革、政策文件、队伍建设等方面来贯彻落实思政理论与实践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发挥出高校在传播本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还需借助网络文化实践、校园纪律教育、网络宣传准则等制度内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发挥出各方合力,共同助推铸魂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牢记思政育人初心
要达成铸魂育人的目标,身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守初心。思政教育是一项美好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应当坚守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坚守理想与信念。坚定的信念正是支撑我们理想实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牢记思政育人初心,坚守初心不动摇。在教育实践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武装自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为国家建设培育优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深入分析受教育主体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达成铸魂育人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这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目标、选择方法、开展评价时,都需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入大学后,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日益明显。大学阶段也是学生重要的塑造期,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完成对学生的滋养、塑性作用。因此,身为思政教师,要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其实际需求,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客观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差异来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方案。在这种因材施教的模式下,可以保障学生在接受到思政教育后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主动做到文化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
四、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类型
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育人活动,在思政教育中,师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角色,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要不断创新模式,采用与新时代相符的育人方法。如,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育人内容,改变填鸭式的育人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借助集体论坛、小组讨论等方式组织竞赛活动等,这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与灵活。实践显示,只有不断促进课堂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方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校方面,需在基于当地文化条件的基础上引入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举办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可在活动中体会思政学习的魅力,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类型丰富的实践活动,这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主教育能力。
坚持铸魂育人是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与初心,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从育人思想、育人方法、育人体系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出发,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