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过上“好日子”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 灿 通讯员 杜昕寰 李 昕
“你看这稻穗,颗粒饱满,灌浆足,亩产千把斤没一点问题。”10月15日,衡阳县岘山镇万山村种粮大户、衡阳县仕高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仕高站在金黄的稻田里,一脸灿烂。尽管今年大旱,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他尝到了甜头,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让他的400多亩优质稻几乎没有受到大旱的影响。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衡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总体目标,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为“三农”工作重点工程,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项目质量和效益整体提升。通过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及其他工程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夯实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区建成了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业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了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助推了农业节本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助推了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袋子”更满了,让村民饭碗端得更稳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衡阳县是个农业大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2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35.57万亩,粮食总产量60.16万吨,“粮袋子”更满了,牢牢地端稳了自己的饭碗。这其中,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
记者在万山村看到,用水泥硬化的水渠中清水潺潺,平坦笔直机耕道将一大片稻田分隔成整齐的“方块田”,一排排诱蛾灯犹如守护稻谷的哨兵立在机耕道两旁,成群的鸭子在稻田里、水渠中觅食、撒欢……好一派新时代田园风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肖仕高站在一望无际的“稻海”前,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因为当地农田严重缺水影响粮食生产,很是“头痛”,去年这片粮田列入了衡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他的种粮忧愁,今年,他将原来的200多亩双季稻扩种到400多亩,并且经受住了大水、大旱的考验。“今年粮食产量达400吨以上。”肖仕高说。
西渡镇青里村有水田面积2280亩,过去,由于灌排渠道不畅,一到雨天就水流成河形成内涝,一到晴天又无水灌溉。而农田之间高低不平,田间道路狭窄泥泞,农业机械下不了地,不少村民都只种一季稻。2020年9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青里片改造启动,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县农业建设项目事务中心组织专业施工队,在青里、豆陂、天星、盘龙等4个行政村,实施以土地平整、衬砌灌排渠道、防渗加固山平塘、新修机耕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大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全村2280亩水田全部被10户种粮大户流转,种植2200亩双季稻,通过“稻田+鱼”“稻田+虾”生态种养模式,让农户绿色种养、增产增收。
据衡阳县农业建设项目事务中心负责人介绍,2021年,衡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5886万元,涉及岘山镇、西渡镇等15个乡镇96个行政村,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0.06万亩,在项目区共完整土地平整1787.34亩,土壤改良90677亩,衬砌灌排渠道95.32公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600亩,新修机耕路54.89公里,进一步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目前,各项目片区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并投入机械翻耕和机插作业,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菜篮子”更丰盛,让百姓吃得更好
餐桌上的变化,是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的风向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但保障了农民“粮袋子”,也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百姓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盛了。
看到记者来采访,肖仕高立即要妻子叫人到田边四周的水坑里捞禾花鱼招待记者,尽管记者婉拒了他的邀请,但他们那份待客的真诚和热情令记者感动。记者在现场看到,田埂上,小白菜、香葱、大蒜等蔬菜长势喜人。
肖仕高告诉记者,现在蔬菜旺季时每天都会有蔬菜到市场上出售,附近村民平时也可以到田地间采摘。如今,他的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的餐桌需求。
洪市镇明翰村种粮大户陈小春除了种粮以外,还创办了衡阳县洪市镇富民养殖场,利用各种农作物自制原生态饮料养鸡、养猪,他养出来的鸡、猪由于肉质好,味道好,成为消费者争抢的“香饽饽”。
西渡镇青里村青年农民颜志良、彭万军利用自己在外打工做生意积累的资金,回乡流转200多亩耕地进行稻鱼生态种养,既让自己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又让附近村民增了收。2020年夏,在广东做生意的彭万军找到在家创业的颜志良,两人一合计,抓住国家在村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契机,将已经改造好的210亩中低产田流转过来,开展生态水产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利用率。由于渠道里的鱼吃的是草与虫子,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诱蛾灯灭虫,所以渠里的禾花鱼与草鱼深受用户欢迎,每次一运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就被抢购一空,许多农庄与酒店定期前来收购,产品供不应求。
据青里村村支部书记颜伯春介绍,青里村2280亩水田全部被10户种粮大户流转,通过“稻田+鱼”“稻田+虾”生态种养模式,鲜的鱼虾极大地丰盛了百姓的餐桌。
“钱袋子”更鼓了,让村民生活更幸福
小康生活的特点之一就是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
洪市镇明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全村村民都尝到了甜头。该村依托夏明翰故居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红米种植产业。红米味甘、性温,富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深受游客喜爱。红米一亩田可以卖四千多块钱,比一般水稻效益高了几倍。
西渡镇青里村以前生产的大米只有两三元一斤,现在生产的生态大米最高卖到了10元一斤。仅此一项就让种粮收益提高了几倍。
西渡镇青里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颜志良、彭万军现在一亩田的收入比过去平均要高出1000多元。彭万军告诉记者,他流转了100亩水田,实行“稻田+鱼”的生态种养模式,年收入可达50万元。附近村民到他们的农田里干活,都能得到四五千元工资。稻鱼生态种养既让他俩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又让附近的村民增加了收入。
据衡阳县农业建设项目事务中心副主任肖丽君介绍,岘山镇万山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位于衡阳县岘山镇,涉及岘山镇的万山、安福村及西渡镇的桐桥、福星村等20个村。项目实施以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节工、节水、节电明显,平均每亩可以节约生产成本20元以上。项目区年净增产粮食240万公斤,油菜籽20万公斤。以前土地流转的租金也从以前的每亩3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亩500元。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147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 270多元。
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绩显著,荣获“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县”荣誉。
据悉,2022年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规划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涉及台源镇、大安乡等23个乡镇107个行政村,建设任务是9.23万亩,总投资1.5个亿。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实施前的招投标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将会极大地推动该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助推全县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