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珉
电影《忠犬帕尔玛》由真实故事改编,该片不像其他关于狗的电影那样蓄意煽情赚足眼泪,只有最后大团圆结局让人治愈落泪,堪比俄国经典狗片《白比姆黑耳朵》,美国经典电影《忠犬八公》和《一条狗的使命》。该片的角色没有脸谱化,且面向儿童群体,能让他们学到忠诚和人性的抉择。
影片取忠犬帕尔玛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等待主人的原型故事,情节简单。忠诚是诸多以狗为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着力表现的最重要形象,难能可贵。该片选择一只不算青壮年的德牧作为主角,从被主人遗弃在机场,到无数次失望寻找主人,一次次被机场保安抓捕打击。最后,因为小男孩科里亚唤醒机长父亲的爱,通过新闻报道让大家知道帕尔玛,是一只真正的忠犬,被誉为民族的忠诚象征。
可惜的是,帕尔玛不接受自己被主人抛弃的事实,最后大雨洗刷,新主人小男孩科里亚拥抱着帕尔玛大声说:“帕尔马我们回家吧”,让帕尔玛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故事看似平淡如水,但对于一只忠犬而言算是一场历劫,仿佛脱了一层皮。小男孩科里亚的机长父亲,因为帕尔玛停飞航班,其他机长也不想飞,女乘务员以原主人没有动物检疫证明不让帕尔玛跟着飞机起飞。主人下意识到应该放帕尔玛自由选择自己的主人,于是解开狗圈放走,帕尔玛奔向小男孩科里亚,这一幕,让笔者落泪。
而这样的感人画面,也让笔者联想起根据日本真人真事改编的、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执导的美国经典电影《忠犬八公》,大学教授帕克在火车站捡到一只流浪的小秋田犬带回家,取名“八公”。直到帕克去世,“八公”从未忘记所爱的人,体现出忠诚、眷恋。
其实,《忠犬帕尔玛》告诉世人的,又何止忠诚品格呢?还有关于现实人生的折射,以及人性的探讨,尤其对于离弃问题道德层面的探讨,无论是离弃宠物还是子女,都让人意识到“人宠关系”存在的核心问题。一只被遗弃的狗,和一个母亲去世跟爸爸不熟的男孩,两个“同病相怜”遭遇的主角,仿佛邂逅了另一个世界的自己,该片和美国经典电影《水形物语》一样,狗和小男孩成了好朋友,既有暖心互动,又有等待的苦楚,通过抱团取暖,对抗人心的险恶和命运的不公。
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在拍摄《忠犬八公》后,2017年又推出《一条狗的使命》,是现实人生的折射。《忠犬帕尔玛》同样如此,虽然不是完全以狗的视角切入,但却用机场不同人物的视角拼接出感人至深的人狗奇缘,主题不仅是小男孩科里亚和帕尔玛之间的情感与陪伴,还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人宠关系”生命思考,也诠释了万变不离其宗的“爱之使命”。
在原主人回来后,机长父亲告诉小男孩科里亚:“放手才是才是真正的爱。”所以小男孩即使不舍得帕尔玛,还是决定让它回到原主人身边。如果不是因为帕尔玛出名后带给原主人的巨量引擎流量和舆论压力,也许原主人永远不会回来寻找帕尔玛。“这不是我的狗,我的狗叫‘阿尔玛’,不叫‘帕尔玛 ’。”
电影结尾,原主人说出这句话后,便让帕尔玛回到一直陪伴的小男孩科里亚身边,让帕尔玛和小男孩科里亚得到快乐幸福。帕尔玛相比《忠犬八公》的八公“忠于一人至死不变”的情怀,更加立体,故事闪光点在于帕尔玛的出现,改变了机长父亲和小男孩的父子关系,改变了家庭教育中以你的名义违背孩子的意愿,改变了机场乘客对帕尔玛从厌恶恐惧到动容关切的情绪态度——帕尔玛的出现让人性温暖如初,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得到成长和和解。
帕尔玛的忠宛如电影台词:“真正的彼得格勒英雄是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朋友的。”从狗狗对原主人的忠诚,看到小男孩淳朴善良的心,看到机长父亲对飞行事业的忠诚,看到机长父亲和其他民航同事的情谊,看到爱永远比恶多,这就是忠诚和人性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