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万熙
良好的家风、家教,才有好的家运、家道,才能培养出好的子孙后代。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家教、家风,对其家庭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八德”“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家庭教育理念,在其家庭良好教育的熏陶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成为一代名门望族。对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曾国藩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永不衰败,家族子孙后代人才辈出,主要还是因为曾国藩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独特性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明确,首遵“耕读、孝亲”。曾国藩为了使曾氏家庭世代兴旺发达、永不衰败,为了使曾氏家族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特将“耕读”“孝亲”的教育理念放在首要位置。他认为,治家与治国密不可分。“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之” 但是治家与治国又不尽相同。因为,家庭之组织,以父子兄弟为中坚,要求家事之顺遂,当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原则;国家之组织,君君臣臣为中坚,要求国泰民安,当以君明臣忠为准绳。由于国家是由无数个家庭、家族组成,所以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既是起点,也是基础。而在家庭教育、家族教育这个起点和基础之中,必须始终贯穿“耕读”“孝亲”这四个字。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家书中细心而又具体地阐述其深刻内涵以及方式、方法。
二是立志高远,重在自立、自强。正因为曾国藩把家庭和家族兴盛衰败看得异常重要,从而他回顾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苦心构建内容丰富而又眼光长远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耐心细致、循循诱导子弟们的一言一行。就其内容而言,涉及读书作文、修身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善养身心等多个门类。就其方式、方法而言,重点体现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即主动的训导和被动的防止同时并举。放眼长远,在政治观、文化观上突出既维护传统又超越了传统。他教育子弟攻读主业但又提醒子弟没有必要专守一途,应重在读书明理,重在自立、自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反躬自省,认为自己平生有三耻,其中一耻是对“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从而,他希望子侄要眼光长远,希望曾氏家族后裔重视科学技术对强盛国家民族的作用。为此,他不仅为其儿子曾纪泽等开列多种科技书目供其阅读,而且在自己的衙署内配置了众多科技仪器图表供其观摩领会,还让他们经常向中外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学习请教。其子曾纪泽、曾纪鸿兄弟之所以分别在化学、数学等学科领域颇有造诣,曾氏家族后裔之所以科技人才众多,成就非凡。这是与曾国藩的家规、家教、家风密切相关的。
三是身体力行,倡导勤俭、自律。曾国藩明确认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应该注重言传还应该重视身教。父兄与子弟因血缘而特别亲密,父兄对子弟如果一味地采取严格的言传,有时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他认为父兄应以自身榜样去影响、去感化子弟是很有必要的。譬如,他严格教导约束曾家妇女亲自下厨房,亲手纺纱制衣、做鞋子,谁也不允许偷懒。据他的满女曾纪芬回忆说:“文正公为余辈定功课单……食事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纺者验线子,织者验鹅蛋,粗工则每月验一次。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不验……照此遵行。”在当时,曾国藩的总督府内自总督夫人至儿媳、女儿等一众妇女,亲自动手下厨房做饭菜、亲手纺纱织布做衣服、亲手做鞋子鞋垫、亲手打扫庭院收拾家务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成为了晚清官场一缕难得的清廉之风。曾国藩的这一勤俭持家的家规、家教、家风之所以能够贯彻到底,并且能发生预期效果,尽管原因多种多样,但首先应当是他自身榜样起的作用。曾国藩一生自律极严,从不宽容放纵。他奉行俭朴,粗茶淡饭,对饮食生活要求严苛。他立志“不要钱、不贪财”,堂堂一总督,有时竟入不敷出,去世后他的儿子曾纪鸿到京城赶考,居然还托左宗棠向刘锦棠借钱,从而引发左宗棠说出“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的一番感叹。他坚持早起,在衙署后院辟有菜地,亲手浇水锄草,在劳其筋骨的同时,为家人彰显耕读家风的重要性做出了表率。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诚为至理名言。完全可以说,曾国蕃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之所以在整个曾氏家族中产生重大成效,他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
家教、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有利于促进人们重视自身修养。倡导家人自立、自强、自律、自省。对清廉家风建设和社会风尚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