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文鹏
对接国家战略,加快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枢纽经济,打造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极具活力的重要支点,这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
《衡阳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已经绘就发展蓝图: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牵引,加快构建“一核、两群、多中心、末端节点全覆盖”的物流设施体系和“四主三辅”的物流辐射通道。到2035年,衡阳物流枢纽经济格局基本形成,成为辐射国内国际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平台和供应链服务组织中心。
蓝图绘就,目标明确,关键看落实。下一步,衡阳该怎么做?
依托中心城区,着力打造“一核”“两群”
“一核”即以衡阳国际物流港为实施载体的衡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是衡阳市物流业发展的引领中枢和运行核心平台,是承担国家战略使命和融入国家物流骨干网络的核心设施。
根据《规划》,衡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开发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以政府投资平台企业为核心主体,组建运营国家物流枢纽的合资企业,实现国家物流枢纽的统一建设、运营和管理。比如,市城建投现在已经承担起了衡阳国际物流港的建设主体责任,将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据专家介绍,经过建设,衡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这个“核心”将具备多式联运、区域辐射和城市集中配送、口岸物流(国际化服务)等功能。它以红光物流园和衡缘物流园现有空间为基础,重点在东阳渡区域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东阳渡片区+衡缘片区”的布局结构,远期要将茶山坳区域纳入国家枢纽功能体系,不断增强枢纽的铁路服务能力。
除了进一步完善硬件基础设施,衡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还将建立起一整套高度现代化、智能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衡阳市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枢纽与枢纽间的资源共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借助这个大平台,让“核心”真正具备对全市物流网络高效调度、指挥能力。
“两群”即在中心城区依据功能定位分为南、北两个物流产业发展集群。白沙洲物流园、综合保税区物流中心、工业集中区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等连片形成城市南翼产业集中发展区,侧重服务生产制造;雁城物流园、松木电商物流园、华辰物流园等连片构成城市北翼产业集中区,侧重生活物流需求。
服务县域和园区,形成“多中心”格局
为服务县(市)、园区生产生活,兼顾县域城乡配送集中组织与服务功能,《规划》提出,在县(市)域及重点产业园区配套物流中心,形成“多中心”格局。
作为衡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延伸至县域、产业园区的重要节点,“多中心”主要包括衡东台湾物流中心、衡山工业园物流中心、衡阳西渡产业园物流中心、常宁水口山物流中心、耒阳湘南物流中心等。
衡东台湾物流中心位于衡东县城北,规划用地 104.5 亩,为衡东经济开发区提供制造物流服务。同时,为衡东县提供城乡配送服务。
衡山工业园物流中心位于衡山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 450亩,为衡山经济开发区提供制造物流服务。同时,为衡山县提供城乡配送服务。
衡阳西渡产业园物流中心位于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用地 450 亩,为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制造物流服务。同时,为衡阳县提供城乡配送服务。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