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2022年衡阳市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市领导赴常宁市调研产业链发展情况
~~~——访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谌惠渝
~~~(经2022年4月27日政协衡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协商通过)
~~~
~~~(经2022年4月27日政协衡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协商通过)
2022年04月28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耕地,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

  ■文/图   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珂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底线任务之一,聚焦耕地保护,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强调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在行动。持续开展耕地抛荒治理、全面推行“田长制”、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入春以来,我市凝聚共识,采取系列举措,掀起了保护耕地、护航春耕、发展粮食生产的热潮。走进广袤的乡村,连片成方的田地、阡陌纵横的机耕道、流水潺潺的排水渠不时映入眼帘,一幅万象“耕”新的农业新图正徐徐展开。


  “荒地”变“农田”—— 抛荒耕地今年将全面“清零”


  清明节前后,在常宁市大堡乡大堡村抛荒地整治现场,一台挖掘机正在对一块抛荒地进行复垦整治,经过清表去乱、土壤翻新,昔日杂草丛生的抛荒地变成了一丘平整松软的水田。

  “这块地因为位置比较偏,过去好多人都嫌弃。现在通过复垦,又成宝贝疙瘩了。”欧福连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今年决定把这块耕地流转过来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去年种了70亩地,今年扩大到300来亩,只要风调雨顺,粮食增产增收肯定没问题啦。”

  像这样荒地“重启”的场景,正在全市各地不断上演。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今年是我市实施治理抛荒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全年要完成0.91万亩耕地抛荒治理任务。

  为此我市进一步细化举措。对因弃农经商、外出务工、年老体弱等原因导致零星抛荒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动与承包户协商,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前提下,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流转给有耕种能力的农户或经营主体耕种;对耕作条件较好的成片抛荒耕地,属地政府责令耕地承包户限期复耕复种,到期未恢复耕种的,动员承包户流转给种粮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对属基本农田的抛荒耕地,组织发包方或承包方恢复生产,不得荒芜……种种举措无不表明一个坚定的决心:每一分农田都要实至名归。

  耕地抛荒治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创新。我市加快推行“田长制”,确立各级“田管家”,为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增添监督力量,筑牢耕地“保护墙”。

  根据《关于严格耕地保护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方案》,到今年6月底,衡阳市县乡村组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将全面建成,相关配套制度基本建立;8月底前,五级田长公示牌全部设置到位,完成今年下达的耕地恢复任务;12月底前,完成耕地开发任务。今年,要通过各级田长,完成全市530.5万亩耕地底线目标任务、3.5万亩耕地恢复任务和7000亩耕地开发任务,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


  “望天田”成“高产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何谓高标准农田?通俗地讲,就是“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

  4月中旬,衡南县相市乡金紫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入了“收官”阶段。

  “田块分散、田埂多,加上没有排灌设施,之前无论怎么费力,这儿都没法做到高产,乡亲们好发愁咧。”金紫村种粮大户谢春根回忆从前,言语中满是唏嘘。而现在,眼前尽是一块块平整的田地、一条条宽敞便利的机耕道,长达3000余米的水泥硬化灌溉沟渠纵横交错,农机可以直接开到田边,就算是天旱,周边1400多亩农田也可以畅快地“喝个饱”,难怪他满脸都是笑意。

  “今后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谢春根信心十足地说,“等项目完成,一亩地每年可增产150公斤左右,谁要怀疑,我不怕和他打赌。”

  同样的时节,在衡阳县岘山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万山示范片,种粮大户肖仕高操控插秧机在新改造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里插秧,很是惬意:“老早前就想用农机下田,但冇办法呀,田里沟沟坎坎太多,机器响半天就要歇半天。”他感慨地说:“现在好了,耕地条件改善,种粮成本也降了一大截,我今年准备把双季稻从200多亩扩种到500亩,好好干一场。”

  “高标准农田建设,彻底实现了土地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的模式,特别是灌溉设施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解决了农机到田间‘最后一米’等多项问题,有效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市将投资9.0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6.53万亩(占全省任务460万亩的12.29%),主要突出示范片建设和小田改大田建设。


  耕地增“绿肥”——

  系牢粮食安全的“保险带”


  对于种田人来说,一般是不希望地里长草的,因为草多了,会和庄稼争夺营养。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衡阳县三湖镇杨林村的一处田地里全是草,而且大伙还把这种草当作了宝贝,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种的是冬季绿肥紫云英。每到春耕时,我们就会把紫云英就地翻沤成肥料,这样,既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又节约了肥料成本,还扮靓了乡村。”刘忠贵是一位农业“老把式”,对种植绿肥颇有心得。“以前,为了水稻增产,我们习惯做法是大量施化肥,结果土壤板结,田里病虫害加重,粮食还减产。自从种紫云英后,化肥用得少了,水稻增产了,板结的土壤也变得疏松了。现在种植水稻,一亩可增产20—30公斤左右。”

  尝到甜头后,刘忠贵种紫云英面积逐年增加,去年冬季种了300多亩。

  这就是绿肥还田技术的“魔力”。

  据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1年,全市耕地面积591.58万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面积达2111.6万亩次。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机械深施肥等3项技术共计863.5万亩,是耕地面积的1.5倍。建立了减肥增效示范片57个,示范总面积28.87万亩;建立绿肥示范区44个,示范面积11.6万亩,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为全市粮食安全系牢了“保险带”。

  今年3月1日,我市出台《衡阳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条例》。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民采取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和制作有机肥等方式,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鼓励、支持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推行秸秆直饲、黄贮、青贮等饲料化利用方式;鼓励推广秸秆基料化利用项目,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秸秆育苗等产业……

  “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科学规划,设立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区,建立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通过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施用有机肥等措施,集中连片、整区(市)县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实现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和质量修复。预计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农膜回收率达87%,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保护耕地,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书香润衡州 “悦”读向未来
锚定目标 做大做强
建设清廉家庭 筑牢反腐防线
关于任命政协衡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兼职)的决定
雁峰区开展危化企业安全大检查
关于任命政协衡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委员的决定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保护耕地,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2022-04-28 2 2022年04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