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升
春暖花开,时下正是春耕农忙时。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连续19年将三农工作作为“一号文件”下发。“悠悠大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次“一号文件”全文有5次提到“粮食安全”,远高于往年,这从侧面再反映出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纵观国际风云,极端天气频发、农资价格飙升、粮食供应链危机、局部战火打响,导致全球粮食供需出现错配和失衡,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从国内看,我国进口粮食特别是大豆和油料的比例持续升高,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尤其剧烈。
作为农业大市,衡阳不少耕地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农业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薄弱,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当前,耕地“去粮化”“非农化”“撂荒”等现象在我市不同程度存在,重要原因之一是种粮综合效益偏低,农民积极性不高,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应适当加大农资、农机购置等奖补的力度,按售粮数量实行“阶梯式”价格补贴,让最低收购价政策真正落地。另一方面,必须优化种粮结构,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也能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与此同时,坚持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大力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农业支撑,提高耕地质量,推动智能控制、农机自动驾驶、农业物联网等应用,让科技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形势紧迫、使命催征”。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稳粮保供之弦”,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必须落实落地。全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务必把粮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全力以赴备战春耕生产,完成708.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努力为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作出“衡阳贡献”。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胜利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从“黄花菜 摇钱树”“小木耳 大产业”“富硒菜 节节高”,脱贫攻坚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地方土特产,正是这些特色产业帮助一个个村落摆脱贫困,走向幸福。就衡阳而言,以“两黄两茶一花”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势头强劲,我们要积聚力量锻长板,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做好农产品“精”字文章,打造出诸如“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米”等享誉省内、国内知名“明星”产品,以此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达到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方的辐射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发展不可能千篇一律,仅需一朝一夕之功,每个地方都有专属自身的特色和亮点,不可一味模仿复制,而是要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规划,稳步向前,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向产业兴旺迈进。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外,“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了“完善检测帮扶机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等具体安排,衡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也进行了重点部署。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把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坚持好,把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弘扬好,把各方力量凝聚好,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真的“三农”情怀、更大的工作力度,稳稳守住“两条底线”,扛起一地一域责任,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能力水平,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聚力“中心化”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