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峰区环城南路小学 张 谊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端正的人生态度有深远影响。学校要从提升教师素质,构建有效德育课堂,践行学生德育理念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一、抓住关键,提升教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的言行、仪表和作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能。所以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学校要勤抓师德工程,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学校结合实际制定《道德规范细则》,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付诸实践。每次在召开例会时,学校都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导老师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全体教师形成共识: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从教,不但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以灵魂塑造灵魂,以职业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影响一代代新人。学校要狠抓教研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研讨活动,研磨精品课堂,努力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强、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德育教育保驾护航。
二、突破重点,构建有效课堂
转变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布置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活动中分享交流观点,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教师要创设灵动的课堂,创新教学活动方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思政课,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快乐的思政课中汲取精神食粮。例如五年级教材《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如何让远离当年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感受红军长征的“难”“苦”“险”?让孩子们体会什么是长征精神?课堂上就让孩子们算一算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底有多远?体会红军的“难”;试一试草鞋,尝一尝野菜,体会红军的“苦”;走一走独木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在活动中深刻体会红军“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激励孩子们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
重视思政课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思政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包括时间的开放,空间的开放,人员的开放。所以必须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思政课就要充分发挥“四史”在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道德与法治》课课前三分钟为红色故事宣讲时间,通过一个学期的故事宣讲,同学们已初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
三、开展活动,践行德育理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教育融入教材内容体系中,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课程发展的核心。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德育教育的关键是导之以行。学校在实施思政课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突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携手你我他、家园更美好”低碳环保实践活动;“踏英雄足迹,忆峥嵘岁月”红色之旅活动;以“少吃一份零食,奉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积极与福利院孤儿、农村学生手拉手……这样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在身体力行中践行德育理念,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有效发展。
总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始终是时代对教育执着的召唤与必然要求。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灵动的课堂吸引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去锻炼学生。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走好精彩人生的每一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