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邹锟
回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的泉涌,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就我市而言,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衡阳贡献了诸多“中国智造”,创造出我国第一个光温敏不育系雁农S杂交稻、第一台精密声级计、第一台牙轮钻机、第一台连铸钢机、第一台单铀定向辐射仪等。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衡阳人在衡阳这片热土上创造的全球领先、中国第一(首台、首套)共计420余项。两弹一艇、神舟飞天、嫦娥登月、天问探火、深海钻探等,都使用过衡阳科技创新制造的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的历程是最好的营养剂,是践行创新首位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可以更好地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在知行合一中做到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以百年党史之光照亮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新征程,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推进建设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更多的科技智慧和力量。
一、学而深“悟”,感悟思想伟力,始终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市科技局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必须强化政治机关定位,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科技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要加强机关政治文化建设,打造“忠诚、担当、专业、务实、守正”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学而奋“进”,提升创新站位,全面落实创新首位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加大高企培育力度,力争2021年高企净增180家,高企总数达到600家;要全力建设科创港(潇湘要素大市场衡阳分市场),让科技要素在衡阳有序有效流通和汇集;要推进平台提质,力争2021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5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要抓好高新园区建设,争取更多国、省金字招牌落地衡阳;要加大科学技术攻关,力争2021年R&D投入达到85亿,强度达到2.2%,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2%。
三、学而革“疾”,聚焦突出问题,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战略引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尽快出台《衡阳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科技投入不够、企业主体作用不足、创新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尝试成立创新机构,构建大科技格局。
四、学而提“神”,继承精神谱系,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大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综合运用UP模式、柔性引才等招才引智机制,引进一批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加强市级人才团队建设,培育衡阳市优秀专家队伍。
五、学而担“责”,牢记初心使命,切实为群众办好实事。我们要坚定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托科技专家服务团,选派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专家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开展禁毒与艾滋病防治、临床医疗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围绕“两黄两茶一花一果”、疫情防控、污染防治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示范。加快全域数字经济建设,使其在城市治理中发挥更强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