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衡南县工联村:
“老典型”找到“新出路”

  ■本报记者  周瑞华  实习生  李欣辰

  编者按:

  敢为闯将,不断前行。近年来,衡阳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成绩斐然。

  即将出台的《衡阳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深化改革试点,按照“十村标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策、项目、人才支持,推进典型引路,创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启动新一轮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改革。

  为此,本报派出精兵强将奔赴各县(市)区的乡村振兴一线蹲点采访,今起推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衡阳在行动”专栏,讲述各地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衡阳故事。

  9月1日,艳阳高照。走在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田间道路上,两侧水渠排列有序,部分稻田的作物已经成熟,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

  据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老典型”,工联村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通过18台板车起家,发展起了拥有20台货车的车队;不仅完成了农网改造,架起了880米空中渡槽,建成了3个电力排灌站,改造了塘坝渠道,还在3个山头修建了大型蓄水池,开挖了1.4万多方土石,构筑了10公里的管道工程,从邻县清花河引水进村,实现了村里灌溉及生活用水自流化,自来水和水泥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

  “搭帮发展集体经济,我们村提前20多年就过上了好日子!”翻开记忆库、打开“话匣子”的村民满脸自豪。

  进入新世纪后,工联村的集体企业在市场风浪中逐渐走入低谷,直到“十三五”期间才走出低谷。 “现在,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5块:油厂、米厂、水厂、农家乐和超市。”工联村党委书记周重阳向记者介绍。

  在三胜大米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把加工好的大米进行灌装、打包,各个流程井然有序。据了解,该厂每年可向市场供应晚稻米500余吨,解决了20人就业。“我们在这里打工,大概有3000元一个月,村里一年的分红近20000元,还有就是村里的‘专享’福利,比如每家每户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用电,村里都负担大部分费用。”米厂员工谢培菊说。据介绍,米厂主要是加工本地产的稻谷,在周边单位特别是学校食堂很受欢迎,所以米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销路不错。

  在工联村一处林木茂密的小山下,有一口水质好、口感清甜的泉水,水的储量稳定,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工联村就结合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通过有效整合资金,创办了狮液泉水厂,日均生产桶装水1500桶、瓶装水2000件。负责人谭淑丽说,水厂作为工联村的集体经济企业之一,村两委派专干负责经营创收,员工参与股份分红。现在水厂每年可创收50多万元,大家的收入都翻了番。“工资最高的一年有8万元左右,一般的也有五六万元,销售旺季时请的临时工月薪也在2000元左右。”

  除了发展一产和二产,村里还积极发展农家乐、超市等第三产业。(下转第四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
习近平将出席俄罗斯第六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开幕式
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致辞
增进双方情谊 深化全面合作
“老典型”找到“新出路”
这里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载誉而归! 衡阳17名援疆专业技术人才返衡
衡东义务教育阶段 “大班额”实现 “清零”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老典型”找到“新出路” 2021-09-03 2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