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国
近日,衡阳媒体报道了衡阳向河南灾区捐赠救灾物资的事。7月26日,珠晖区工商联会员企业向河南周口市捐赠600个应急头灯、救生衣等一批急需救灾物资,星夜送达周口市。衡阳产的这600个应急头灯,是从山东临沂代理商调拨异地送往。27日,由衡阳特变电工紧急赶制的20台套变压器,装车驰援河南郑州,捐赠给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供电力抢修恢复供电。
而《南方周末》的记者7月27日从河南周口市贾鲁河大堤现场发出报道“河南洪灾区到底急需什么”。据一线救灾人员反映:“水、方便面真的不要再捐了,已经饱和”“护堤、守堤的帐篷、雨衣、头灯、塑料膜、紧急救援绳等紧缺”“防暑、消毒、口罩等医疗消杀物资也是急需物品”。河南受灾地区发布的求助信息,也希望“爱心捐赠者能看到救灾一线的真实需求”。报道折射出抗洪一线救灾物资“饱和”与“紧缺”的矛盾。
河南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连日来救灾队伍向灾区集结,救灾物资向灾区输送,体现出国人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用人间大爱向河南伸出了援助之手。而救灾一线关于解决急需救灾物资短缺的呼吁,提出了关于爱心捐赠向按需捐赠的新课题,期待后期爱心捐赠物资能按需捐赠,让救灾物资能正当其用、用得其所,让爱心真正发挥作用。
这次衡阳救灾捐赠的应急头灯、变压器等物资,做到向按需捐赠的转变。让爱心捐赠由“有什么捐什么、捐什么用什么”,向救灾一线“什么急需捐什么”“什么缺少捐什么”转变,从捐赠理念到慈善实践,从爱心付出到爱心效果,都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可贵的进步。体现的是一种生命至上、同舟共济的精神,是一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是一种尊重科学、精准高效的精神。
曾经因为职业和工作原因,笔者多次参加地震、抗洪等灾害的救灾抢险工作。救灾爱心捐赠,常见为资金和物资的捐助。特别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后,随着救灾阶段的不同,灾区群众和救灾工作所急需的物资是不同的。如在初期阶段,需要的是食品、药品、饮水、帐蓬等应急类生活物资。随着救灾行动的进程,则急要恢复生活、清理现场、恢复正常的物资,后期则是需要灾后重建的物资。各有侧重,各有所需。按需捐赠,就能让每一份爱心都能发挥作用,物尽其材,物尽其用。
从救灾急需出发组织捐赠,做到按需捐赠,本次河南水灾救援一线提出了问题,咱们衡阳的爱心捐赠也是有的放矢。但爱心捐赠做到按需捐赠,成为常态,还有待于多方共同努力。一者,坚持问题导向,将“科学务实、着眼急需、按需捐赠、精准救助”作为全社会开展救灾爱心捐助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通过按需捐赠把每一份爱心力量表达好、传递好、使用好。二者,按需捐赠的关键是需求信息准确及时。救灾指挥部和应急管理、民政、慈善机构等要发挥主导作用。确立抢险救灾一盘棋思想,建立并运用统一的救灾信息网络平台,坚持一切从抢险救灾的实际出发,共同做好救灾急需物资的求助、征集等信息发布。以需求为导向,根据救灾不同阶段、进展和实际需要,发布急需的捐赠物资信息,引导和组织爱心捐赠活动,科学抓好捐赠物资的调配分发,不积压、不浪费、不损坏,让爱心捐赠更精准、更到位。三者,爱心捐赠组织和人士要量力而行、按需捐赠,平衡好出人、捐钱、捐物的关系,着眼灾情实际,进行爱心捐赠,让每一份爱心捐赠,做到急人所难、帮人所需、助人所缺,把爱心捐赠送到灾区群众心坎上。
救灾爱心捐赠实现按需捐赠,爱心无价,按需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