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亚华 通讯员 王春光
历时两天一夜,长途跋涉1250多公里,7月27日上午,在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小组的护送下,在衡阳流浪3年之久的七旬老人罗明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两河镇,与早早在此等候的大儿子罗开云相聚。父子相见相拥而抱、泪流满面,令在场群众为之动容。认亲现场,罗开云在寻亲交接表上签字接收,这场历经四年的漫长寻亲征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7年12月,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蒸水南路蒸水河边救助了一名流浪老人,经多方询问,老人始终无法提供有效的身份信息。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小组采用多种手段,查找老人的家庭住址和身份信息,甚至不远千里陪同老人前往贵州省毕节山区实地寻找,均未能找到老人的家。进一步询问老人家中情况,老人始终没有给出确切答案。2018年,市救助管理站按照救助兜底政策,将老人安置在市社会福利院,为其落实了当地户籍,取名阳家胜,在衡阳安享晚年。
数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小组始终没有忘记给老人寻找家人,近期,站内加大了寻亲力度。通过与公安户籍部门密切合作,将老人的人像比对重点定在云南贵州身份的失踪人口群体。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查出了一个相貌极为相似,名叫罗明顺的老人,于是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立即与老人的儿子罗开云取得了联系,经过沟通,确认这个流浪老人就是罗明顺。当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拿着老人户籍和罗开云的证明材料来到老人面前核实情况时,老人终于向工作人员坦承自己就是罗明顺,三十年前因为与家中发生矛盾,负气离家出走,从此四处流浪,如今年纪大了,想回家又怕家人不收留,于是萌生了在衡阳终老的想法,便对工作人员隐瞒了身份。
得知老人的顾虑,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小组工作人员积极与老人家乡当地的派出所和村委会联系,落实老人的户籍恢复和养老金发放等相关事宜,尊重老人的意愿,将老人护送到大儿子身边,与大儿子罗开云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