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银
你见过有人吃肥皂吗?
还真有人吃过,并且载入了史册。据《世说新语·纰漏》记载:东晋初年,出身名门望族的王敦,被晋武帝司马炎看中,招为驸马,迎娶了舞阳公主。一次,他到皇帝老丈人家做客,席间要上厕所,侍女们端出一盘红枣来,他有些莫名其妙:怎么上厕所还有点心?也没多想,便拿来一颗,塞进嘴里吃了。侍女们掩嘴一笑。他也没在意。入厕出来后,侍女们端的端水,端的端豆子,过来侍候他。他寻思:这皇帝老儿真会享受,上个厕所还有干饭填肚!便将豆子倒进水里,一起吃掉了。感觉果然不是一般的豆子,味道香香的、腻腻的。侍女再也忍不住了,“噗嗤”笑出了声。原来,那红枣是入厕时用来塞鼻孔防臭的;而那豆子则是用来洗手的,叫“澡豆”,跟我们现在的香皂差不多。堂堂驸马,竟把它们都吃了,哪能不令人好笑?
这澡豆虽然不是吃的,但比吃的更讲究。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详细记载了其配方:其中有一款,是以白豆屑作为主料,加入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五种香料;同时还配有白僵蚕、白术等,可以让皮肤白皙细腻的中草药;此外,还有滋润皮肤的鸡蛋清、猪胰等。盥洗时,用这种澡豆抹上,不仅去垢,还有美容效果,“十日内面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真是够奢华的了!因此,在东晋时代,还只是作为高档卫生用品供王公贵族享用,以至于像王敦这样的山东名门,都没有见过这玩意。
那么,普通百姓用什么来洗涤呢?战国以前,主要是用淘米水、草木灰之类,大约是在秦汉时期,人们才发现一种像豆角一样的植物果实,磨碎后在水中有大量泡沫,去污效果特别好,便开始广泛使用起来。因这种豆瓣的外壳紫黑如皂,故名之为“皂荚”或“皂角”。
“皂”本指黑色,何以字里面却有个“白”字呢?这得从它的字源说起。“皂”跟“早、皁”是同源的,《正字通》:“皂,俗皁字。”《释文》:“皁音早。本或作早。”战国时的金文写作 ,从日从棗,棗也表示读音。“棗”即枣,因枣树有刺,故从二朿;从“日”,表示日将出时,东边天呈现的枣红色(紫黑色)。由于“棗”字繁复,后来省掉了一个“朿”,写作 ,汉代隶变作 、 ,为楷书“早”和“皁”所本,意义分别指早晨和紫黑色。因此,从字形上来说,“白”是“日”的讹写。古文“七、十”形近,“皁”或写作“皂”。因此,一些以“早、皂”为声旁的字,在表意上或跟色紫黑有关。如:我们湖南,差不多凡是山间小平地都名之为“ ”,其意就是指其地深邃、光线幽暗、土质黝黑。“草”,《说文》:“草斗,栎实也。”徐铉《说文系传》:“栎实可以染帛,为黑色,故曰草。”但栎本为木,不应从“艸”,它的本字当为“梍”,《字汇》:“栎实。”由于皂荚成熟后,外壳黑色,所以也指皂荚,《集韵》:“木名。荚实。”
皂荚树为豆科落叶乔木,寿命长,能活六七百年。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开篇就写到了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意思是它没什么用途,才得以活得长久。其实这是片面的,皂荚树之所以能在民家后院长得高大,活得长久,恰恰是因为它有着非凡的日用价值,在过去,它应该是农家的标配。
它的果实如一把把长刀,所以又称“悬刀”。荚壳肥厚如黑色的犀牛皮,所以又称“乌犀”。皂荚的果实本可食用;尤其是可以捣碎用于洗涤,是制作澡豆的最佳原料,能净肤美白。因此,从功用上来说,“皂”字又应该是从“白”。皂荚的没落,是在现代西方的化工肥皂——“洋胰”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以至于当我们看到明代小说讲到西门庆,居然使用着“茉莉花肥皂”时,大为诧异:莫非西门庆穿越到现代了?不然哪来的“肥皂”?岂知早在1000多年前的晋代,我们就有了。“肥皂”的“肥”指的就是一种肥厚的皂荚。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
皂荚除作为洗涤用品外,其药用价值更是非同一般。中医称之为“开关之药”,能起死回生。宋人钱竽《海上方》有诗云:“悬梁自缢听根源,急急扶来地上眠。皂角细辛吹鼻内,须臾魂魄自还原。”皂荚的果实气味辛辣,嗅其粉末则打喷嚏,能起到心肺复苏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类似的情况如“中风口噤”“中风口喎”“中暑不省”“鬼魇不寤”“水溺卒死”“急喉痹塞”等,都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神效。
此外,皂荚的子实、荚皮、树刺、树叶都可入药,几乎能治疗各种常见病:妇女难产、乳痈。小儿流涎。不能睡卧。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心痛、腰脚风痛、咳嗽、气喘、腹痛、便秘、脱肛、痢疾、各种毒疮、疥癣、脚气,甚至还能抗癌。林林总总,简直堪称“万应灵丹”。不解《神农本草经》竟将其列为“下品”。想必是因为它十分常见,抑或是当时对其药用还没认识到的缘故。
皂荚树在我国境内有十种,主要分有刺和无刺两类。有刺的,枝干上满是刺,人是爬不上去的,所以又名“鸡栖子”。唐代大诗人杜甫因此称之为“恶树”之一:“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但奇特的是,据李时珍说:“采时以篾箍其树”,这些刺便“一夜自落。”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则是它对铁的嗜好:如果它不结果实了,只需“树凿一孔,入生铁三五斤,泥封之,即结荚。”而若用铁锤捶皂荚,铁锤竟会“自损”;用铁碾碾它,时间一长,铁碾竟会“成孔”;用铁锅炒、煮,铁锅也会“多爆片落”。因本人未曾亲历过,不知是否属实。
但我相信,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认识和利用,神奇的皂荚树将会越来越宝贵!
图片均据《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