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兰江乡应伏村支部书记助理 曹诗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而这种初心本色正是党的“赶考”精神的一种体现。
党的“赶考”精神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一些知名人士、知名学者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建设一个从底层兴起的政党?如何完成一个普通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如何来保持一个执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有著名的“陈嘉庚之问”、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
1949年,党中央领导人从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对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党的“赶考”精神在这一年开始逐渐成为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坚持与追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青年干部回应“四个不容易”的基本要求,更需要从党史中去学习好党的“赶考”精神,发扬好党的“赶考”过程中的优秀品质。
在党“赶考”之志从未动摇中增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日新者必日退,党的百年“赶考”历程生动地证明这个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国际复杂多变的局面,党领导人民动真碰硬,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国民经济稳居世界第二。年轻干部应该在党敢于破旧立新的“赶考”之志中增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断从自身的短处着手,与时俱进地增强自己的各种素质,努力做到面对具体的任务时不出错,应对复杂的问题时不慌乱,做到做一事而思一类。
在党“赶考”之行从未停歇中增强直面问题、敢于斗争的实践精神。从党诞生之日起,百年来,党在“赶考”过程中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从根本上都是为了解决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年轻干部应该在对党始终一往无前迎接各种考验的“赶考”之行中,增强直面问题、敢于斗争的实践精神。要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而不是坐而论道的清淡客,敢于多去看似风平浪静的地方发现问题;多去基层一线、人民群众身边挖掘问题;多去问题暴露最多、最明显的地方解决问题。
在党“赶考”之心从未改变中增强心系百姓、为民谋福的服务精神。百年来,党为了人民持之以恒地推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潜力;为了人民连续18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发展,始终如一地推动农村农业发展;为了人民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确保人民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始终不要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因何而立,始终不要忘记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是我们成长最美的底色,始终不要忘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强助力。要坚持做到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群众,主动深入群众中去,听他们讲掏心窝子的话。
常宁市是一片具有光辉历史的红色热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工作的年轻干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助力衡阳“一体两翼”建设与常宁高质量发展中,更需要时刻保持“赶考”精神,更需要时刻保持创新、实践、服务精神,更好地将青春之力化作为民谋福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