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于民
打造普惠金融服务“升级版”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建新 通讯员 邹治丹
从前一张纸,现在一份“电子档案”;从前企业上门求贷,现在银行送贷上门;从前利率设下限,现在严格控上限……在衡山农商银行,这些变化悄然发生。今年以来,该行切实夯实普惠金融长远发展的软硬件基础,着力提升服务水平,让利于民,有效提升了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满意度,成功打造普惠金融服务“升级版”。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衡山农商银行结合党建共创,致力为广大客户办实事、办好事,让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形成合力。”该行董事长王云峰说。
践行“三水精神”,抵达乡村“最后一公里”
唐杰是衡山农商银行市场营销部经理。在全行狠抓普惠金融工作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普通的客户经理,他需要常年奔波在一线服务客户。
“我们的信贷员要不惧雨水、不畏泥水、不怕汗水,我们称之为‘三水精神’。”唐杰感叹,现在做农村金融工作只有扎扎实实沉下心,业务才能真正做起来。在“挎包时代”,访农户只需在一张纸上记录,现在走访信息都入了“电子档案”,考核的是实实在在的扩面,真假好坏一目了然。
在“三水精神”指引下,衡山农商银行全员深入千家万户,了解客户切实所需,对采集到的农户信息现场建档,对客户需求跟踪营销,做深、做细、做实。降低信贷准入门槛,为他们送去普惠金融、整村授信的好政策,并为他们讲授金融专业知识,引导群众预防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真正做到了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行与衡山县委组织部签订了独家承办全县153个行政村“一门式”综合服务的金融服务合作协议,在各村安装助农POS机具,由金融村官指导辅助村部工作人员使用,全力满足辖内客户金融需求。截至目前,已安装助农金融服务终端5台、布放助农POS机153台,全县助农POS机村级覆盖率达到100%,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渗透率。
“移动服务”上门,客户足不出户享受金融便利
无论何时,“挎包精神”一直是农信人“传递幸福”的制胜法宝。时代在变迁,科技在创新,但没有磨灭衡山农商人的“挎包意识”。相反,新时代、新科技赋予了“挎包精神”新的含义。
服务县城,扎根农村,衡山农商银行多年来深耕本土,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积极献力。放眼四望,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衡山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们在走街串户实地调查,利用普惠金融移动营销终端对贷款客户进行信息采集、授信和远程贷款审批,并直接签订合同。科技带来的变化,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享受到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这样的“移动服务”,在每年的春耕备耕中作用尤为明显。一般而言,春耕备耕有信贷需求广、客户散、金额小、时间急等特点。该行早安排、早部署、早动员,提前掌握好相关信息,对农户、涉农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资金优先支持,对农业产业化资金优先发放,确保春耕生产各环节衔接顺利。
以获客为关键点,该行围绕重点商圈、特色产业,多渠道批量收集客户信息,持续拓宽普惠金融业务获客来源。截至6月底,该行今年净增客户3663户,较去年同期增2751户;新增单户授信50万元以下的4498户,授信金额80397万元,授信余额41762万元,占总授信额度的51.59%。
坚持让利于民,做有温度的百姓银行
每年六月是衡山的蜜桃季,今年受雨水影响,桃子行情不太乐观。
位于萱洲镇天水村的衡山岳旗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红脆桃已有四年。老板康红旗是个务实派,因兄弟在外有稳靠的销售渠道,便在家乡种了600亩桃树。按照原计划,今年进入丰产期后,一亩地种80棵桃树,一棵桃树结30斤桃子,亩产2400斤,产值约2万元。然而开花时雨水过多,现实是一棵树只挂果几个,把他急得团团转。
“像您这样的情况,需要信贷支持,我们可以提供乡村振兴贷,不需要抵押,信用贷款能达50万元。”该行萱洲支行行长李志军的上门服务给了康红旗一颗“定心丸”。
记者了解到,该行如今的上门服务诚意满满,大力推行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原来为企业发放贷款利率“不低于”改为“不高于”,将下限改为上限。一字之差,诠释的是该行践行做有温度的百姓银行的情怀。
今年以来,该行大力开展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积极创建信用村,大力开展整村集团授信,主动降低贷款利率,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主动加强与该县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加快推广“惠农担”“创业贴息贷”等多种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性产品,有效降低了客户的实际融资成本,贷款平均利率降幅达35%。此外,该行还大力推广信用贷款,今年已发放信用贷款4273户,金额4.05亿元,有效解决了老百姓融资难、难融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