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南
从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到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从建设新中国,到奋进新时代,“特别能战斗”精神,赋予了焦作人干事创业的精气魂!
“特别能战斗”,既是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更是意志品质、理想信念。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我们更要让这种精气魂赓续传承,发扬光大,激励焦作人民敢于担当、激情奋斗,不断书写新时代的出彩新华章。
我们坚信,只要信仰坚如磐,定能无往而不胜!
方寸纪念铁 三线英雄志
在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有一块长1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重1723.2克的灰黑色微型铸铁,三个凸起的方块上分别刻着“攀枝花”三个字。它是我国西南最大钢铁工业基地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的珍贵纪念,见证了三线建设时期的英雄传奇。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钢铁,是现代工业之基。位于川滇交界、金沙江畔的攀枝花,近矿、近煤、近水,在这里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有独特的优势。
天南海北的几十万年轻人响应号召,带着满腔热血奔赴祖国大西南,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
被崇山峻岭包围的攀枝花,开发之初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在地图上也没有它的名字。“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这是“攀一代”建设者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小路巴掌宽,机器要上山,咋办?一声喊:抬上肩!”建设者们把无尽的豪情壮志挥洒在金沙江畔的工地上,通路、通水、通电,一项项任务相继完成;攻矿、攻煤、攻水泥,一个个难题不断克服。
攀枝花铁矿是国内外罕见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以前常规的冶炼方法不管用。“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一场“夺铁大会战”在攀枝花打响。
地质队109人顶烈日、爬高山、喝田水、点油灯,用钢钎铁锤开凿、驮马木船运输,采集7000多吨矿样送到各试验厂。
攻关组“一百单八将”勇闯“禁区”,突破普通矿高炉冶炼的传统观念束缚,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反复试验终于取得重大进展。
百余个单位千余名设计人员进驻“席棚设计院”,巧妙构思、精心安排,硬是在仅有2.5平方公里的临江坡地“弄弄坪”上,放下一个“微雕钢城”。
27个省区市近千家科研院所和工厂勇担机器研发和生产重任,将20万吨联合钢铁厂成套设备保质保量准时交付,国产率达到97%。
1970年6月29日,“攀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成功炼出,奔涌而出的火热铁水如红龙翻腾,铁花飞溅、繁星万点。等候在炉前的建设者们瞬间沸腾,流泪、拥抱、欢呼、跳跃,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块小小的纪念铁,就是来自那第一炉铁水。”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副馆长张鸿春说,它标志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熔铸了那一代建设者的青春、热血和汗水。
英雄的三线建设者,拿起奋斗的画笔,在一片不毛之地上“点石成金”,挥洒出梦想成真的时代华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传承至今。
今天的攀枝花不仅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钢轨生产基地,而且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阳光花城”,正由钢铁之城向钒钛之都、由工矿基地向康养胜地、由传统三线建设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
(新华社成都5月25日电)
“特别能战斗”精神扛起一座城
■焦作日报记者 郭树勋
“打倒帝国主义!”“全国工人大团结万岁!……”身着下井工作服的游客与工人们一起高举旗帜、振臂高呼。这是河南省焦作市景区日常上演的以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历史事件为源头创作的《井口怒吼》情景剧的一幕。
《井口怒吼》情景剧演出的场地——“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的前身是有着120多年开采历史的王封矿,是96年前焦作煤矿工人为声援“五卅运动”发起大罢工的地方,是焦作“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
铭记
焦作,古称山阳,坐落在黄河北岸、太行南麓,因煤炭储量丰富而饮誉海内外,被人们称为“煤城”。
早在1918年3月,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等人曾到焦作煤矿进行过社会考察。从1921年到1925年,中共中央先后委派共产党员童昌荣、刘昌炎、王仲一、罗思危等,来焦作建立党组织,在煤矿成立工会,开办工人夜校。如今,王封“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的《工人夜校》同《井口怒吼》一样日常上演,再现当年教育工人、发动工人的情景。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焦作煤矿爆发了声援“五卅”运动的反帝大罢工,11000名煤矿工人坚持罢工斗争8个多月并取得胜利。这是当时罢工时间最长,工人零牺牲,最终取得胜利的成功范例。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文章分析工人阶级状况时列举了焦作煤矿等处的罢工,毛泽东认为:“他们特别能战斗。”从此,“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就成为焦作人民的精神财富,成为焦作整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从大革命时期的反帝大罢工到抗战时期的千里大迁徙,从道清铁路游击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备战上山,争取人民解放。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焦作人民始终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也赓续着焦作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感恩
焦作因煤而兴,因煤而城。
伴着新中国诞生的礼炮,焦作人民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姿态,把千疮百孔的矿山改造成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1950年到1980年30年间,焦作小马村矿、朱村矿、中马村矿、焦东矿等8对新矿井先后建成,生产煤炭近2亿吨,连续创造出煤炭领域安全生产、成本、效率等多个全国第一。特别是在1961年,焦作原煤年产量达690万吨,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全国煤炭工业的一面红旗。
——焦作在全国第一家把无烟块煤引入到化工领域,开辟化肥生产新途径,缓解了农业肥料短缺的局面。
——焦作创建了全国第一座无烟煤选煤厂,将洗末煤运用到冶金行业的高炉喷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焦作在全国首次将无烟洗末煤应用于冶金行业矿粉烧结,提升高炉利用系数,有效做到了节能减排……
这一时期,焦作为中国煤炭工业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员,煤矿基本建设等30多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为推动煤矿开采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也进一步丰富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内涵。
升华
焦作也曾因煤而困。
“九五”计划以来,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资源型企业效益逐步下滑。
从1999年开始,焦作市委、市政府以“第三次创业”为标志,强力推进城市经济战略性转型。
2008年以来,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焦作成功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在2018年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考核评价中,焦作位居第2名,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政策表彰。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焦作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全国第76位。《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显示,焦作城市宜居和获得感指数均居全省第一。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这期间,焦作人民在建设南水北调世纪工程中,还铸就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情系群众、务实为民,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众志成城、克难攻坚”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
今日焦作,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5位,进出口总额长期居全省前3位,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3位。全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迈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