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琪
3月9日,东阳渡街道扶贫办主任刘高打着伞漫步在新龙村的桃园中,含苞欲放的桃花在春雨洗礼下显得格外娇艳。看着眼前这些喜人的扶贫成果,刘高难掩自豪。他高兴地说:“再过几天桃花就全部开了,像村民们的辛福生活一样灿烂。”
2017年,新龙村还是一片贫瘠之地,短短几年,便成了“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去年更是评上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这些成绩的背后印刻着刘高的心血和付出。
曹孝军原是村里的贫困户,2012年,他因病致贫,生活自理困难,便一直休养在家,然而用药和生活开支不小,加之子女还在上学,家中经济一度难以支撑。刘高在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就联合村里给曹孝军出了个养鸡的主意。目前,新龙村里盖了农庄,成立了种养合作社,曹孝军每年在农庄里干点农活,加上养鸡的收入,一年也有两三万的收入,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我家里现在越来越好了,多亏刘主任和村里的帮助啊。”
一人去扶贫,全家都扶贫。刘高把贫困户的担子扛到自己的肩头,把照顾家人、教育孩子的担子,交给了身怀六甲的妻子。
从初接工作到轻车熟路,从疲惫忙碌到习以为常,扶贫工作让刘高忙碌得几乎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家人。2018年,刘高的妻子怀胎,挺着个大肚子的妻子不仅要上班,还要照顾家人。虽然离家近,但他还是很少回家。陪孕妻去产检、和父母一起散步……这些对于寻常人来说简单的事情,对刘高来说却是一种奢侈。
2020年4月23日,刘高因为长期过度劳累导致突发疾病,需要静养一段时间。可他只在医院呆了四天就要求出院,“现在正在进行扶贫数据清理,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我必须返回岗位。”刘高脱下病号服,重返岗位。
扶贫五年来,刘高奔波不停,磨破10双鞋,走访贫困户160户。对致贫原因、家底、收入来源、住房等情况做到户户清。2018年、2019年他连续两年荣获珠晖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记三等功。屡获荣誉的他却说:“我只是做了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
几年来,在刘高的努力和各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东阳渡街道成立了1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建成12处产业扶贫基地。2016年,2个贫困村摘掉贫困帽。
“刘高在扶贫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默默付出,是脱贫攻坚战场上当之无愧的功臣。”东阳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俊杰对刘高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