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亮
据报道,在一些农村地区,娶妻必备的车、房、彩礼等新“三大件”花费少则五六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成为农村部分家庭的沉重负担。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上人情债。乡村治理要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就要挖掘熟人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不少地区出现婚丧嫁娶讲排场、人情往来比阔气现象,一些地方天价彩礼、攀比人情礼金等不良风气盛行。这在城市里感受可能不深,但对农民来讲却是很大的烦心事。不少农民反映,人情往来成了人情债,传统风俗渐渐变了味,天价彩礼让人直呼“娶不起”,名目繁多的礼金让人“还不起”。
刚刚公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要看乡风好不好,治理是否有效。毋庸讳言,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以往制度规则的供给不足,一些做法存在效率较低、失灵频繁等问题。尽管乡村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但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等问题还大量存在。
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非议,毕竟人人会遇到红白喜事,家家都有人情往来,但是,借“人情”之名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却要不得。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上人情债。面对农村陈规陋习,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大刀阔斧地改革。
与城市不同,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大多“生于斯、长于斯”。虽然现在村庄的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村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特征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农民群众的烦心事,还得主要依靠农民自己。乡村治理要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就要挖掘熟人社会里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一些地方,农民在协商基础上制定村规民约,有些地方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弘扬红白事中的互助、友爱等习俗,同时明确可以接受的礼金标准,降低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成本。
当前,我国乡村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城乡关系深刻调整,乡村社会加快分化,治理对象也持续变化,乡村振兴少不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然要走善治之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吸收都市文明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塑造新时代乡村精神和乡村风尚,以价值观的力量,为农民赋能、为乡村定规。